“两弹元勋“周光召:他卧病13年,妻子早已去世,女儿很悲痛,尊重自己民族中的英雄

轩叔观察 2025-10-07 14:26:07

“两弹元勋“周光召:他卧病13年,妻子早已去世,女儿很悲痛,尊重自己民族中的英雄,记住这些英雄。这个民族和国家,才有未来,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中的重要科学家之一,国家脊梁,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在2024年,因病于北京去世,享年95岁,作为”两弹一星“工程中的二十三为科学家之一,他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这些荣誉,都是对于他过去贡献的肯定。[无辜笑] 1964年10月15日深夜11点,北京九所的电话铃声急促响起,罗布泊试验场传来消息,铀球表面检测出超标氧化层,这层仅几微米厚的杂质可能让中子无法正常触发链式反应,距离次日下午的起爆只剩16小时。 周恩来连夜召集会议,要求北京理论组在天亮前给出结论,这枚耗费全国之力制造的原子弹,到底能不能按时引爆,留守北京的周光召接到任务时才31岁,他需要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重新推算中子扩散路径和临界质量变化。 办公室里拉起了临时帐篷,周光召和三名同事分工协作,一人负责查阅苏联撤走前留下的残缺资料,两人用手摇计算器验算中子碰撞概率,周光召在黑板上推导修正公式,他们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10万次中子运动轨迹,每个数据都要手工计算三遍确认。 凌晨5点,计算结果出炉,氧化层对裂变效率的影响在0.3%以内,失败概率低于0.8%,周光召在报告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份只有两页纸的结论直接送到了中南海,10月16日下午3时,罗布泊传来成功的消息。 这次通宵计算只是周光召科研生涯的一个片段,1965年他调入二机部九院,全程参与氢弹理论设计,当时美国氢弹从原理突破到试验成功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中国团队在周光召等人带领下只用了2年8个月。 1978年周光召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力主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4年他批准中科院计算所工程师柳传志组建公司,这家起步资金只有20万元的企业后来成长为联想集团。 但这些成就背后是整个家庭的代价,1960年周光召第一次去核试验基地,原定三个月的出差变成了三年,妻子郑爱琴带着不到两岁的女儿住在原子能所家属区,那片简易楼因为男性长期缺席,楼里常年只有女人和孩子的声音。 郑爱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曾在中科院生化所从事酶学研究,发表过三篇论文,1962年为了就近照顾家庭,她申请调到丈夫单位做资料管理员,从此再没回到实验台前。 1966年运动开始,周光召因父亲曾任国民政府县长被划为”黑五类子女“,造反派三次抄家,把家里仅有的200元存款和郑爱琴陪嫁的金戒指全部充公,女儿周莹当时8岁,至今记得母亲站在门口挡住红卫兵,用身体护住丈夫书桌上的计算稿纸。 即便在被隔离审查期间,周光召仍在晚上偷偷推导氢弹方程,他把演算纸藏在床板下,白天背诵《毛主席语录》,夜里就着手电筒继续工作,1967年冬天去基地测试设备,戈壁滩气温降到零下35度,患有哮喘的周光召在帐篷里工作到深夜,被巡逻的聂荣臻发现时,嘴唇已经发紫。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十年,1978年周光召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郑爱琴第一次被允许陪同丈夫参加公开活动,那年她48岁,头发已经花白。 2011年1月,周光召突发脑溢血,经抢救保住性命但失去行动能力,郑爱琴辞去返聘工作,每天给丈夫做康复训练、念报纸,2019年郑爱琴查出肺癌晚期,她坚持不住院,在家里陪伴丈夫直到2021年离世。 女儿周莹从美国辞职回国,接替母亲照顾父亲,她整理父母遗物时发现,母亲保存着一个发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1960到1978年间父亲每次出差的日期、地点代号和回家天数,最长的一次分离是1124天,最短的一次团聚只有3天。 2024年9月周光召去世,他生前主持或参与的研究获得过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但在家里,他只是一个常年缺席的丈夫和父亲。 郑爱琴那代科研工作者的配偶,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她们放弃事业、独自育儿、承受社会压力,却从未在公开场合提过委屈,这些名字从未出现在任何奖状上,但她们同样撑起了那个年代的科技突破。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到周老的故事直接破防了,那一代人真是用命在搞科研,现在我们的生活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妻子太伟大了,那个年代的女性科研工作者牺牲太大了,值得被历史记住。”   “算盘打原子弹,现在想想真是奇迹,这才是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强。”   “看完想起我爷爷也是军工单位的,一辈子隐姓埋名,到去世都没说过具体做什么工作。”   “建议中小学课本多讲讲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比明星八卦值得让孩子了解。”   “泪目了,最后生病十三年太心疼,希望国家能更好照顾老科学家们的晚年。”   在当今时代,你觉得最能继承“两弹一星”精神的工作是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科学院官网讣告栏目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