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李达在老家有一个大儿子,1959年来找李达,想让父亲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李

优优谈过去 2025-10-07 10:48:28

开国上将李达在老家有一个大儿子,1959年来找李达,想让父亲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李达却对大儿子说:“我本是农民的儿子,家里有个儿子当农民合情合理,不能我当了官,儿子就高人一等,连农民都做不得!”[作揖] 那几年全国粮食紧张,许多农村连口粮都成问题,李如龙这次进京就是想让当大官的父亲帮忙安排份工作,哪怕是个临时工也行。 见到父亲后李如龙小心翼翼说出了来意,李达听完没有立即表态他深知儿子经历的苦难,以他的影响力,给安排个工作是十分容易的事,可他却教育儿子安心去当农民。 临走前李达自己掏了四十多块钱,去供销社买了副架子车的脚子,足有三十多公斤重。 他把这东西递给儿子,告诉儿子家乡缺劳动工具,把这个带上回去好好种地,李如龙就这么扛着这副铁家伙,坐火车、换汽车最后蹚过渭河一步步挪回了村里。 村里人看见他扛着个车脚子回来,都以为他从北京带回了什么宝贝,等知道这就是上将父亲给的全部,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李达1905年出生在眉县一个种地的人家,十几岁就出去当兵了,他在西北军从排长干起,后来参加了宁都起义,跟着红军走完了长征。 抗美援朝时他是志愿军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之后又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 但李达从来没用手里的权力给家人办过事,他女儿李晖在新疆边防部队当兵,那地方条件艰苦得很,冬天零下三十多度夏天风沙漫天。 部队里有不少李达的老部下,可谁都不知道李晖是李达的女儿,后来女儿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李达还特意找人打听是不是有人走了后门,确认没有才放下心来。 孙子李未平年少时想参军,求助爷爷李达遭拒被要求先踏实劳动,他于是自行报考成为汽车修理兵,因勤奋肯干被提拔为班长。 部队领导欲进一步提拔他时,李达得知后致电要求对孙子严格考验,不得给予特殊照顾,数年后李未平转业李达坚持让他留在更需要人才的新疆而非回到陕西老家。 有些人私下议论说李达对家里人也太狠了点,可李达自己心里明白,他这个上将是全国老百姓的上将,不是专门给李家人办事的。 儿子来要工作要是答应了开了这个口子,以后七大姑八大姨都来找怎么办,那他这个官还当不当,孙子想参军要是给他走后门,那些没关系的农村孩子怎么办。 李达一辈子就是这么个脾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从不拐弯抹角,他给儿子的那副车脚子,用了二十多年才换新的。 女儿在新疆那些年,李达一共就寄过两次东西,一次是件旧棉袄一次是双布鞋,都是家里穿旧了不要的。 到了1970年代李达住的还是建国初期分的小房子,一家人挤在七十多平米的地方,院子里种了些白菜萝卜,平时吃饭就是粗茶淡饭。 有次机关食堂改善伙食,李达看见桌上有红烧肉,当场就批评炊事班长,现在国家困难不要搞这些,以后就吃家常菜别浪费。 这些事在军队里传开后,很多人都对李达更敬重了,大家都知道这个上将是真正把人民放在心里的人。 1993年李达去世时家里没给国家添任何麻烦,他留下的东西不多最值钱的就是几箱子书和一些旧军装。 李如龙后来在老家种了一辈子地,那副车脚子一直用到1980年代才彻底报废,每次用这副车的时候,他都会想起父亲说的那句话,我本是农民的儿子,家里有个儿子当农民合情合理。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近人情,可细想想又觉得特别实在,李达就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家里人,不管他官多大,李家人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不能因为沾了他的光就想着走捷径。 现在回头看李达这辈子对家人确实够严格的,但正是这种严格让李家人都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没出过什么问题,这可能才是他留给子孙最宝贵的东西。 如果你是李达将军,你会怎么做?是坚持原则不让步,还是会适当帮助子女?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上将李达的风范. 人民网. [2022-07-08]

0 阅读:135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