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在全球铁矿石价格下行趋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竟然单方面对中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06 16:27:32

澳大利亚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在全球铁矿石价格下行趋势十分明显的情况下竟然单方面对中国企业逆势涨价15%且拒绝以人民币结算,这是明晃晃地把中国钢企当成了提款机。 澳大利亚敢如此“硬气”,说到底还是攥着资源垄断的“老本钱”。必和必拓、力拓这两家矿业巨头,手里捏着全球80%以上的高品位铁矿脉,几乎把优质矿源的命脉攥在了手里。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对铁矿石的需求规模堪称“巨无霸”——每年要进口11亿吨铁矿石,单必和必拓一家,2023年就卖给中国2.3亿吨,占比稳稳落在20%-25%之间。 他们太了解过去中国钢铁行业的“软肋”了:钢厂数量多、布局散,谈判时各算各的账,像一盘散沙似的拧不成一股绳。靠着这份“信息差”和垄断优势,他们把成本仅10-20美元/吨的铁矿石,硬生生炒到130美元/吨的高价,利润空间大得惊人。 即便2025年国际矿价已经跌了19%,市场降温信号如此明显,他们依旧敢逆势涨价15%,还强硬要求必须用美元结算,笃定中国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乖乖买单。 可时代早就变了,澳大利亚这步棋,明显是算错了当下的形势。全球铁矿石价格的下行趋势早已不是秘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指数就能说明问题——9月29日还是781.7点,30号就跌到778点,两天连跌的势头摆得明明白白。 国际市场上的普氏62%铁矿石指数,也在震荡中一路走低,市场看空情绪越来越浓。这种时候非要逆势涨价,哪里是有底气,分明是仗着过去的垄断地位耍横,以为还能靠“老一套”拿捏中国市场。 他们没看清,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缺乏议价权的买家,这些年在替代矿源、国内产能、结算体系上的布局,早就织成了一张“反制网”,就等着市场变化时亮出底牌。 先看替代矿源的布局,澳大利亚铁矿石在中国进口量中的占比,已经从曾经的70%跌到了如今的58%,这12个百分点的下滑,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新玩家”正在分走市场份额。 巴西淡水河谷就是最早嗅到风向的企业,早就主动放下身段拥抱人民币结算,不仅和中国钢企签订了长期人民币结算协议,2025年10月还刚把200万吨高品位铁矿装上货轮发往中国。 更关键的是,他们干脆把结算中心搬到了上海自贸区,靠着中国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付款、结汇一步到位,资金秒速到账,既不用再忍受美元结算的复杂流程,也不用承担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对中国钢企来说,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掌握了结算的主动权,哪还用再看澳大利亚的脸色?除了巴西,非洲的“潜力股”也在崛起。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被业内称为“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铁矿”,年底就要正式投产。 这座铁矿的年产量能达到8000万吨,相当于必和必拓对华年出口量的三分之一,而且矿石品位极高,完全能和澳大利亚的优质矿媲美。更让澳大利亚坐不住的是,西芒杜铁矿的运营方早就明确表态:结算时收人民币、欧元都行,唯独把美元排除在外。 国内市场的潜力也在持续释放,不再完全依赖进口。2023年,中国国内铁矿产量已经达到3.6亿吨,同比增长4.5%,虽然品位不如澳大利亚的高,但通过技术升级,选矿效率不断提升,完全能满足部分钢厂的需求。 更关键的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抱团”能力越来越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就是为了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把分散的采购需求整合起来,用“一个声音”和矿商谈判。 过去,澳大利亚矿商可以对着几十家中国钢厂“分而治之”,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大买家”,议价权自然倒向了中国这边。去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就和巴西淡水河谷签订了5000万吨的长期协议。 价格比澳大利亚矿低了8美元/吨,还全部用人民币结算,这就是“抱团”的力量。澳大利亚这下是真的慌了神,必和必拓的财报早就暴露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症”——60%的销量都靠中国支撑。 2025年上半年,必和必拓的营收已经同比下滑12%,归母净利润下跌33.96%,股价也跟着跌了15%,股东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这组数据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失去中国市场的后果,他们根本承受不起。 如果继续坚持涨价和美元结算,中国钢企只会进一步加大巴西、非洲铁矿的采购,甚至扩大国内产能,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小。如果放下身段,同意用人民币结算并按市场价定价,又会丢了“老大”的面子,还会影响其他矿商的定价体系。 这场铁矿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价格之争”,而是全球资源贸易格局的“重新洗牌”。澳大利亚的逆势操作,本质上是对中国市场力量的误判,也是对全球贸易多元化趋势的无视。 中国用“替代矿源+国内产能+人民币结算”的组合拳,打破了澳大利亚的垄断,也为其他资源进口国提供了借鉴:在全球贸易中,只有掌握多元化的供应链和自主的结算体系,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不被卡脖子。

0 阅读:78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