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馆老板下药性侵10名女房客日本冈山县一起旅馆侵害案件的细节曝光后,再次为外出旅行的安全防护敲响警钟。
涉事的51岁旅馆经营者,在2019年至2022年间,以“店内特色”为噱头,向女房客推荐自己调制的“深绿色抹茶鸡尾酒”。实际上,他早已在饮品中混入安眠药,受害者饮用后短时间内便会陷入昏迷,醒来后因记忆模糊,大多误以为是饮酒过量导致的断片。而他则借着受害者失去反抗能力的间隙,实施性侵或猥亵行为,还专门用电子设备偷拍全过程,并按受害者姓名整理归档,试图掩盖犯罪痕迹。直至2022年3月,一名女房客因身体异常就医,安眠药成分的检出成为案件突破口,警方随后在其住处搜出大量偷拍资料,这起持续三年的恶性犯罪才彻底败露。
近日,冈山地方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判处涉事经营者26年有期徒刑,这一结果较检方此前28年的求刑略有减轻。庭审期间,被告方曾提出“存在精神障碍”“受外界胁迫”等抗辩理由,试图规避法律责任,但法院结合其精准控制药量、系统存储犯罪证据等行为,认定其犯罪意图明确、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最终驳回了相关抗辩。不过,不少民众和舆论认为,26年刑期与受害者所遭受的终身心理创伤、信任崩塌相比,仍显失衡。
这起案件也暴露出日本民宿行业安全监管的明显短板:公共区域监控安装缺乏统一规范,部分小型住宿场所甚至未配备基础监控设备;从业者入职前的背景审查流程松散,无犯罪记录核查并非强制要求,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而从司法层面来看,当地性犯罪案件中,虽有近三成被告会尝试以“精神问题”为由减责,但成功案例极少,这一现象既反映出司法对此类抗辩的审慎态度,也侧面凸显出性犯罪惩处体系在“量刑与伤害匹配度”上的改进空间。
对所有出行者来说,这起案件带来的警示具体而深刻: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饮品前需保持警惕,尤其是非透明包装或店家“特调”的饮品,尽量选择当面开启的瓶装水;入住住宿场所后,第一时间检查房门锁具、猫眼是否完好,可自备便携门挡加强防护,并将住宿地址、联系方式同步给亲友;若旅行中出现莫名头晕、快速嗜睡、记忆断层等异常状况,即便没有直接证据,也应及时就医检查,并留存可能的证据(如剩余饮品、呕吐物、床单等),必要时立即报警。
更值得关注的是,案件引发的行业反思不应止于短期讨论。民宿行业需推动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将公共区域监控安装、从业者无犯罪记录审查纳入强制要求;法律层面可探索建立性犯罪者从业“黑名单”制度,明确禁止其进入住宿、餐饮等与公众密切接触的行业。毕竟,旅行的意义在于探索与放松,而非时刻紧绷的警惕,只有制度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出行者真正放下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