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给边防战士修一个玻璃哨所呢?”看到边防战士在海拔 5000 多米、零下 50 度的极寒中坚守岗位,网友们心疼不已,随即纷纷提议为他们修建玻璃哨所。 “玻璃通透明亮,还能晒太阳!”这位网友的提议迅速点燃了舆论,人们纷纷附和,想象着阳光透过玻璃,洒满整个哨所的温暖场景。甚至有人开始构思设计图,然而,事实上这个方案真的可行吗? 在我国的边陲,每到冬日,哨所的窗外便是白茫茫一片,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上,氧气稀薄到连呼吸都成为一种负担。加上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度,边防战士们呵出的每一缕白气,都会瞬间在帽檐和眉毛上凝成冰霜。这样的画面,揪紧了无数人的心! 不过,想法是好,但在这种地方,普通玻璃怕是顶不住。试想一下,晚上零下三十度,甚至更低,白天出了太阳,经过照射,玻璃表面温度能达到零上,这巨大的温差,再好的玻璃恐怕也得碎。 其次,玻璃哨所过于醒目,在雪地阳光下会反射光线,极易暴露目标,失去军事据点应有的隐蔽性。此外,边防战士的职责是观察和警戒,一旦玻璃因结冰、积雪或沙尘而变得不透明,反而会阻碍观察视野,失去其核心功能。 所以,网友们的浪漫想象,更像是一个“温室”,它无法在残酷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军事需求中生存。 例如:玻璃在极限温差下的脆弱性、难以承受的积雪压力、一旦结冰就完全丧失观察功能等,每一个都是无解的难题。其实,我们国家,也早已考虑到这点,并已在其他方面尽可能照顾周全。 如今,我国的很多边防哨所,已经换成了新一代的模块化保温营房。它们采用特殊保温材料、真空双层玻璃(用于小窗户)、地暖、氧气供应系统等,使保温性和居住舒适性已大幅提升。站岗回来的战士们,完全可以及时获取温暖! 甚至在部分地区,还为战士们配发了,包括电热手套、电热靴、多功能防寒面罩、轻便保暖的作训服等,这些充满高科技的单兵防寒装备,切实地保障着战士们的身心健康。其次,无人机巡逻、红外传感等科技手段,正缓缓替代人力在极端天气下的巡逻,提高边防效率。 总的来说,网友们的爱心并未落空,它正以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悄然实现。我们心疼边防战士的艰苦,真心希望战士们能有一个温暖、明亮、能抵御严寒的“家”,真心希望那些“最可爱的人”能有更好的生活空间。 对此,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边防那么苦那么累,为什么还有人选择默默坚守?》 人民日报|《藏东第一哨的雪域巡逻:背着35斤行囊,4天翻过5座雪山》 新华社客户端|《新春走基层|长白山天池:风雪边关的暖心哨所》 文|梅林 编辑|南风意史
新疆高原,零下二十度,一名战士趴雪地上,一枪打穿对面哨所的无人机起落架。没炸,
【7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