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说盾构机是一次性的,其实有点冤枉,

掘密探索 2025-10-02 19:52:04

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说盾构机是一次性的,其实有点冤枉,但大部分时候,这铁家伙干完活确实得埋在地下,不是心疼钱,是真没办法。 盾构机可不是“一次性筷子”,它更像一头能干几十年活的“钢铁巨龙”。主体结构用高强度钢材打造,设计寿命能挖十几公里隧道,用个10-20年没问题。 最容易坏的其实是刀盘和刀具——就像挖掘机的铲子,碰到硬石头磨损快,软土里能用几公里,硬岩里可能几百米就得换。但刀盘本身能修复,刀具换套新的又能接着干。 既然盾构机能重复用,为啥干完活常被埋在地下?答案就一个字:贵! 盾构机重达几百吨,拆解运输得调用大型机械,还得规划专用路线。偏远山区或交通差的地方,运输成本可能超过买新机器的钱。 比如广州地铁6号线,拆台盾构机花了3个月,拆成300多块才拖出来,吊装费就200多万;北京有工程算过账,完整回收要拆45天,运费180万,卖废铁才60万,等于亏120万。 反观就地封存,7天就能搞定,还能加固隧道结构,更划算。 不过,这可不是“一刀切”。大型盾构机造价高(几千万到上亿),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拆关键部件(刀盘、主驱动)保养后转运到其他项目。 比如地铁建设里,盾构机干完一个城市的活,经改造可能去另一个城市,甚至出口海外。只有小型工程或拆解成本过高时,才会部分填埋或就地拆解。 盾构机的“退休”方式,本质是经济账和技术账的平衡。一方面,它定制化程度高,项目间隔不确定,闲置成本高。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快,存放几年的老机器可能不如新造一台先进。制造商按项目订单生产,其实是适应市场需求、降低客户风险的最优解。 说盾构机“一次性”,确实有点冤——它明明能干几十年活,关键部件还能翻新再用。但说它“常被埋”,也有道理——运输拆解成本太高,就地封存有时更划算。 这就像家里有辆旧车,修修还能开,但拖去报废厂的钱比卖废铁还贵,你选哪个? 不过,现在也有新趋势:厂商在研发更轻便、模块化的盾构机,能快速拆解运输;还有“循环利用”模式,改造旧机器用于新工程。 未来,盾构机可能不再“退休即埋”,而是像老兵一样,换个战场继续发光。 说到底,盾构机的“归宿”没有绝对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它就像地下的“开拓者”,干完活后,有的被重新改造奔赴新战场,有的留在原地支撑交通,默默发挥余热。 这种“现实选择”,恰恰是工程行业精打细算、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0 阅读:52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