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
造浪吧国庆档《志愿军3》,优缺参半。
视听很出色,部分片段能让人全神贯注地沉浸其中。
陈凯歌拍出了美军的丑恶嘴脸,无人性,没信用,张牙舞爪,外强中干,正因为如此,和平才不是让来的,而是打来的。
一头一尾的结构很完整。
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演讲为开头,签下停战协议为结尾,再加彭老总铿锵有力的“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以及真实的志愿军烈士骨灰回国画面,诠释大国崛起,既与彭老总的话对应,又首尾呼应,陈凯歌做得相当好。
然而陈凯歌擅长的就是好了没多久便急转直下。
总是放不下他那老派的文青式浪漫主义,跟他在北京奥运竞选总导演现场背诗一样,自以为是神来之笔,其实画蛇添足。
《志2》是集体唱国际歌,《志3》成了无处不在的鸽子,有几处寓意就行,作为视觉符号,观众能看明白你想讲什么,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就过于臃肿了。
臃肿的何止是鸽子,还有叙事。
一边讲谈判,一边讲战争,表现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得不到的主题,想法是好的,可文戏铺垫太长,致使两边都没有兼顾到。
如陈飞宇的戏份应该适当删减,已经贯穿了三部曲,第三部他的作用就是串联,任务达成即可下线。
没必要加他与张子枫见面,又在战场上背人,以及被美军的黑枪打死的情节,虽然依然在大框架内,但破坏了感染力的连贯性。
情绪上也差了许多。
片中牺牲了很多人,每个人都情绪激昂,泪流满面,可情感触动并不能抵达人心。
陈凯歌用尽全力煽情,但收效甚微,因为有些人的牺牲无价值,如卡车司机肖央,有些牺牲暗示的太明显,如陈孝文对孙醒说下次换我背你。
这样一来,抗美援朝成了一种宿命论,角色的安排就是照本宣科,到点下线,每一个士兵的性命都宝贵,不能为了赚得观众的眼泪做无谓牺牲的设计。
主题也是不明不白。
李晓和林月明因摆和平鸽问题发生了冲突,李晓认为她与美军有血海深仇,应该上阵杀敌,不应该摆弄石头,因为美军不配。
林月明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摆和平鸽,把红石头捡了回来便进去了下一场戏,后面有两段林月明做了说明,一是毕加索为邻居画带血的鸽子,二是来了一句中国人爱好和平。
当人物冲突发生后别怕长篇大论,像《能文能武李延年》一样。
剧中指导员李延年借小安东逃跑一事,向所有志愿军战士讲清楚了他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是为了个人、亲人、家乡、祖国。
由小及大,掰开了揉碎了地讲,很重要,不仅观众能够明白战争的必要性,剧中的角色也可以体会到当时先辈们的同仇敌忾。
可陈凯歌却是该精炼的不精炼,该多说的不多说。
到最后林月明也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要摆和平鸽,为什么主题从保家卫国变成了爱好和平,这就导致人物转变站不住脚,主旨输出不能令人动容。
就像片尾的《我爱你,中国》一样,这首歌表达的是对祖国崇高的热爱,很明显与保家卫国的主题更配,跟热爱和平似乎不沾边,所以片中必须要讲清楚为什么和平了才能回家。
只是陈凯歌并没有重视,只顾拼凑,带来的影响就是结构太散。
想讲的太多但每一段情节都是蜻蜓点水,匆匆开始,匆匆结束,一笔带过,没有重点。
给人的观感就像工作快结束了,赶着下班,着急忙慌的做了一个走马观花式的PPT,倒是什么都照顾到了,可是主次不分,有些流水账。
第一二部都有李默尹串起来整个故事,主线是明确的。
第三部陈凯歌想用李晓来取代李默尹的作用,但效果并不好,前期是宋佳,中期是张子枫,后期却成了朱亚文。
一会变一个,叙事就割裂了,到底谁是主角,谁在喧宾夺主。
直到上甘岭战役打响,故事才步入了可看的节奏。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零号阵地争夺战的惨烈,一幕接一幕的志愿军英雄史划过,确实震撼。
可这种震撼不是电影给的,而是志愿军给的,是那段抗美援朝的历史给的,题材成了陈凯歌的保护伞。
这种可看也延续了不到半小时便结束。
前面都是讲个体,一个个人物小故事,最后应该来一场宏大叙事,金城战役就是最好的收尾,但陈凯歌给出的答案是1v1的坦克大战,CG特效还满满的动画感。
人定胜天没有错,但胜利不是一人之力,而是千万人的舍生忘死。
陈凯歌的落脚点总是集中在个人,忘了大众,难免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有些头重脚轻,对主旋律的理解太片面。
大v荐电影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