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8岁的北大才女田晓菲一意孤行非要嫁给53岁的美国导师,父母气得睡不着觉,但田晓菲却觉得这就是她一直寻找的人,非他不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田晓菲1971年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父母都在文化单位工作,书架上摆满了中外经典,家里就像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她小时候性格安静,不喜欢和同龄人追逐打闹,经常一个人窝在书堆里,读父亲留下的诗集,或者尝试写几句稚嫩的诗句。 她记忆力极好,三四岁就能背诵很多古诗,小学的她已经能自己理解古文的意思,九岁的时候她的第一本诗集面世,这在当时很罕见,随后几年,她在天津的诗歌比赛中多次获奖,成为当地有名的“神童”。 1984年十三岁的田晓菲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全校最小的学生,她选择的是英语专业,而不是父亲希望的中文系,这个决定体现出她一贯的独立和坚持。 她在校园里成绩优异,却始终带着一丝孤独,大二时她加入了文学社,认识了同样爱诗的海子,两人因作品而互相欣赏,经常交流文学上的想法。 对田晓菲来说,海子是一个能真正理解她的人,但1989年海子离世,她受到了极大打击,那段时间,她把自己封闭在书本和写作中,情绪低落。 大学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校任教,而是决定去国外继续深造,她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先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读硕士,随后进入哈佛攻读博士。 27岁时,她拿下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当时哈佛最年轻的博士之一,在美国的日子里,她依然保持着那种专注的姿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同时努力适应全新的学术氛围。 在哈佛她遇到了对自己人生影响最深的人,斯蒂芬·欧文,这位出生于1946年的美国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投入了全部心血,他甚至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宇文所安。 他们在课堂、图书馆里反复探讨李商隐、杜甫等诗人的作品,从诗歌的意象延伸到对文学的深层理解,学术上的共鸣逐渐延伸成了生活中的默契,田晓菲在他身上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音,这种理解让她认定对方是自己要寻找的那个人。 当两人决定结婚时,外界的反应非常激烈,父母失眠数日,亲友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说年龄差距太大,有人质疑是师生关系的不当延伸,舆论压力让这场婚姻变得格外敏感。 但田晓菲并没有解释太多,她的态度很坚决,她只相信自己对精神契合的判断,她不打算随波逐流去迎合别人。 1999年他们在波士顿登记结婚,那一年田晓菲刚28岁,宇文所安已经53岁,婚后她在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教,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重要学者。 她出版了多部研究著作,包括《秋水堂论金瓶梅》,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2006年她获得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这个荣誉在35岁的年纪显得尤为突出。 外界曾经预测这段婚姻维持不了几年,可时间给出了答案,二十多年过去,两人依然相伴,他们没有孩子,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上,2018年宇文所安因其学术成就获得唐奖汉学奖,两人的合作与成就也被更多人认可。 田晓菲这一生,选择从来不随大众,她的决定常常伴随着质疑,可她始终坚守内心,自幼的安静和执拗,让她学会只听从内心的声音。 对外界来说她的婚姻或许充满争议,对她自己而言这是一条清晰而坚定的道路,从天津到北京,再到哈佛,她一直把文学当作生命的支点,找到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是她最大的满足。 父母起初的不眠和社会的议论,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淡去,田晓菲依旧在讲台上、在书桌前,以文字为伴,她用行动证明,选择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别人说什么,而在于自己是否安定。 她用二十多年的坚持回答了当年的质疑,那个曾经被称为“天才少女”的女孩,最终活成了一个只遵从自己心意的学者。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宇文所安与田晓菲
怀念曾经的毕业季~
【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