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

小胖胖说科技 2025-10-02 13:49:37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

1977 年,中断十年的高考重启,20 岁的袁钧瑛以上海市应届生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那时的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刚刚起步,文献与设备的匮乏挡不住求知的热情。

1982 年,她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计划,在 25000 名考生中位列第二,获得公派赴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的机会。

师从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霍维茨,她一头扎进细胞死亡机制研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之一。

在美国的学术道路上,袁钧瑛的脚步从未停歇。

1989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 年加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从助理教授到终身教授,再到获得伊丽莎白・海伊冠名荣誉教授称号,用二十年时间站在了领域顶端。

2005 年,她首次定义 “程序性细胞坏死” 这一全新细胞死亡模式,打破了坏死是被动过程的传统认知,相关研究为老年痴呆症、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她的论文成为领域经典,后续衍生研究超过十一万四千篇,两次受邀登上诺贝尔论坛做专题报告。

这些年里,“回国” 的念头始终在她心中酝酿。

大伯袁承业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院士,一次赴美探亲时的交谈,让她看到国内科研环境的变化。她开始与上海有机所的马大为教授合作,生物与化学的交叉视角让研究不断突破。

随着时间推移,国内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持续增加,科研平台逐步完善,回国的时机慢慢成熟。

2012 年,她牵头筹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虽仍在哈佛任职,却已开始为回国铺路。

2020 年,袁钧瑛全职回到上海,担任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她带来的不仅是全部积蓄,更是积累四十年的学术资源与研究思路。中心聚焦 RIPK1 抑制剂的研发,这种由她发现的小分子化合物,已在全球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带来希望。

她把实验室搬到了故土,也把培养人才的责任扛了起来,指导的学生中,已有多人在国内外科研机构挑起大梁。

回国后的袁钧瑛,接连收获新的认可。2017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3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少数同时拥有两国科学院院士头衔的科学家。

但这些荣誉从未改变她的节奏,每天依旧早早出现在实验室,与团队讨论数据,修改论文。她常说上海的科研氛围让她想起年轻时的复旦,熟悉又充满活力。

那些年的 “不回”,是为了在更成熟的学术环境中打下坚实基础;如今的 “归来”,是带着最前沿的成果反哺故土。

她用全部积蓄支撑中心建设,推动生物与化学的交叉创新,让中国在细胞死亡研究领域拥有了国际话语权。

科学家的选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瞬间决断,而是跨越时空、终将落地的价值坚守。

从 1977 年的高考状元到如今的科研领军人,袁钧瑛的人生轨迹印证着知识的力量,更书写着游子与故土的深厚联结。

她的归来,是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完美契合,也为更多海外学子树立了榜样 —— 最深情的回馈,或许就是把最好的年华与成果,献给挚爱的祖国。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