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江冬秀等了13年,终于如愿嫁给胡适。新婚夜,江冬秀却让胡适睡地上,胡适问:“难道不用圆房吗?”江冬秀说:“您不当我是妻子,我何必让你做夫君呢?” 胡适1891年出生在安徽绩溪,早年父亲过世,全靠母亲冯顺弟拉扯大。1904年,冯顺弟开始张罗儿子的婚事,那时候胡适才13岁,对方是旌德江村的江冬秀,她15岁,家里条件比胡家好点。江冬秀的母亲吕贤英先看上胡适,觉得这孩子聪明,将来有出息,就上门提亲。冯顺弟本来有点犹豫,因为江冬秀大一岁,还属虎,当地人迷信说女大一不好,怕是母老虎脾气。但她请算命先生看过,说两人八字合得来,又抽签确认了江冬秀的纸条,就点头同意了。胡适自己对这事没啥意见,他从小听母亲的话,订婚就这么定了。之后胡适去上海读书,后来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农业和哲学,接触新思想,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江冬秀在家乡帮冯顺弟干活,守着这份婚约,等了整整13年,到胡适回国当北大教授,她已经28岁了。 胡适留学回来后,坚持用新式方式办婚礼,不拜天地,不磕头,就盖章交换戒指,这在绩溪乡下算是新鲜事。江冬秀穿上绸缎礼服,跟胡适站在一起办手续。婚礼结束后,新婚夜江冬秀让胡适睡在地上,不肯圆房。她觉得胡适娶她不是因为感情,而是尽孝道,对她没当真妻子看待。胡适没想到会这样,但也没强求,就在地上睡了一夜。这事反映出两人背景差距大,胡适受西方影响,讲自由恋爱,江冬秀是传统女子,讲究尊重和平等。胡适后来在日记和信件中提到过这段,承认自己当初对婚姻有抵触,但迫于母亲压力才结婚。江冬秀的举动其实是她在用自己的方式争取位置,不是单纯闹脾气。历史资料显示,这对夫妻从一开始就面临文化冲突,胡适推崇妇女解放,可自家媳妇缠足不识字,让他挺尴尬。 婚后胡适带江冬秀去北京生活,他忙着在北大教书,写文章,推动白话文运动。江冬秀在家管家务,学着适应城里日子,还学了点字。两人生活方式不一样,胡适爱看洋书,江冬秀爱打麻将招待客人。有次北大教授夫人们聚会,有人讽刺江冬秀是乡下人,她直接泼茶过去,没让对方继续说。胡适知道后,只好去道歉。这事显示江冬秀性格直爽,不肯吃亏。胡适在外头名声大,桃花运不少,1923年在杭州养病时,认识了曹诚英,两人关系近了点,胡适甚至想离婚。曹诚英是胡适表妹,聪明有才,两人投缘。胡适回家跟江冬秀摊牌,她抄起菜刀,拉着两个儿子,说要杀了孩子再自杀。胡适被吓住,从此打消离婚念头。曹诚英怀孕后做了堕胎,去美国,一辈子没嫁人。这段危机让胡适的婚姻更稳固了点,虽然外界传他怕老婆。 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在外人看来不匹配,一个是海归学者,一个是缠足妇女,但他们就这样过了几十年。胡适继续他的学术事业,江冬秀在家带孩子,操持家事。胡适1962年因为心脏病去世,江冬秀守在他身边,说他走得早。她后来活到1975年,85岁过世。他们的故事在历史书里常被提起,不是浪漫传奇,而是旧时代婚姻的真实写照。胡适提倡新文化,可自家婚姻还是旧式包办,江冬秀用她的方式守住了这个家。很多人说胡适怕老婆,其实是责任感作祟,他孝顺母亲,也不想丢人现眼。江冬秀不是文化人,但她对家庭的坚持,让胡适没法轻易甩掉这份关系。这对夫妻的相处,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传统女子的碰撞,胡适的自由理念在自家碰壁,江冬秀的韧性则帮她站稳脚跟。 回顾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从订婚到新婚夜的冷遇,再到后来的危机,都透着无奈。胡适留学七年,思想变了,可婚约像枷锁一样绑着他。江冬秀等了13年,不是白等,她用实际行动告诉胡适,婚姻不是单方面的事。历史记录显示,胡适后来在信中承认,江冬秀虽没文化,但人品好,对他有帮助。他们的两个儿子也长大成人,胡适的教育理念在家里部分实现。外界常拿“小脚太太”说事,但胡适没公开抱怨过。江冬秀的泼辣,在北大圈子里出名,可也让她不被欺负。这段婚姻不是完美例子,而是现实妥协,胡适的知识分子身份,让他没法完全摆脱传统束缚。江冬秀的坚持,则是很多旧时代女子的缩影,她们没选择,只能守住现有。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2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