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年,48岁的太平公主,被侄儿李隆基赐死,临死前她哀求:“看在我助你登上皇位的份上,放过我儿。”谁知,李隆基挑起她的下巴,冷笑一声:“你没听过斩草要除根么?” 太平公主的政治生命,其实早在武则天退位后就走上了巅峰。当时,李显虽然复位为皇帝,但政权却被太平公主和她的盟友牢牢掌控。 她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皇室女性”,而是一个活跃在高层决策圈的政治人物。她扶持中宗、策动韦后之乱,之后又帮助弟弟李旦登基为睿宗,甚至在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韦氏集团的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她几乎每次都站在了胜利者一边,是唐初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按理说,她功劳赫赫,怎会在短短数年内由权势中枢沦为阶下囚? 问题就出在她“站对了队”,却没能“及时退场”。在先天政变之后,李隆基虽然是太子,但实权已在手,他代表的是新一代政治力量,急于结束皇室女性干政的历史。 而太平公主则依旧沿袭旧式权谋,笼络朝臣、安插亲信,甚至被记录于史书的“密谋废太子”传闻也开始流传。 当时的朝局已不容她再继续插手政务。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李隆基政权合法性的挑战。换句话说,太平公主不是“罪有应得”,而是“势所难免”。 李隆基对待这位姑姑并非一时冲动。早在政变初期,太平党羽就与太子派产生激烈冲突,双方在朝堂上明争暗斗,甚至一度出现刺杀未遂的传闻。 睿宗李旦虽然仍在位,但已经日渐边缘化。李隆基深知,若不彻底清除太平一系,自己即使登基,也难以稳固政权。 713年,睿宗主动退位,李隆基成为唐玄宗,同年七月,太平公主被赐死,党羽尽数清除。这标志着“武韦太平时代”的彻底终结,也为李隆基独掌大权铺平道路。 从政治角度来看,李隆基的做法虽然残酷,却并非毫无依据。唐王朝建立初期,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几乎从未停歇。 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的称帝、中宗被毒杀,这一连串事件说明一个事实:在唐初,权力不是靠血缘维系,而是靠手腕争夺。 太平公主自幼耳濡目染,自然深谙宫廷游戏规则,她的政治手腕甚至不逊色于母亲武则天。只不过,她忽视了一个关键变量:时代已变。 李隆基所代表的新秩序,不再容许皇室女性干政,也不再允许朝廷内存在两个权力中心。太平公主的死,不是因为她做错了什么,而是她做得太多了。 当然,我们不能将太平公主简单归为“权臣”或“叛徒”。她之所以在唐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不仅因为她的政治能力,更因为她是权力结构变革中的关键节点。 她既是前朝之遗,也是转型期的障碍。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选择了继续坚守旧有权力模式,结果自然被新势力所淘汰。 这场权力更替,从表面上看是李隆基对太平公主的清算,实际上是唐王朝早期政治结构自我调整的结果。 它的意义远不止一场宫廷政变那么简单,更是一种“旧贵族政治”向“相对集中权力政治”过渡的标志。 李隆基通过这一清洗,不只剥离了旧权力集团,更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运行机制,也就是后来“开元之治”的制度基础。 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太平公主的陨落固然令人唏嘘,但也不能简单站在同情或批判的立场去评判她的命运。 她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她的行为和选择,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至于李隆基,他虽未必是个“仁君”,但在那个权力至上的年代,他的果断决策,确实开启了唐代最辉煌的一页。 所以说,历史不是黑白分明的正邪对决,它更多是一场场复杂多变的权力博弈。太平公主的悲剧,不是个人恩怨的结果,而是一个帝国成长的代价。 素材来源:太平公主传奇的一生:从傻白甜到政坛狠人,最终被皇帝赐死 2022-11-06 22:27·和政发布
649年,李世民重病不起,李治声泪俱下问道:“父皇,您走了,儿臣应该重用哪些人?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