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表示,自己在离开台积电时,不是没被威胁过,台积电董事长告诉

纸上点将 2025-10-02 00:42:22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表示,自己在离开台积电时,不是没被威胁过,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要是敢去大陆,那你台积电所有的股票就都不会给你!然而张汝京却毫不在意:不要就不要,为了家国情怀我可以放弃所有! 张汝京出生在南京,早年随家人移居台湾。他在台湾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后,前往美国深造,先后拿到纽约州立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1977年,他加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从基层工程师做起,逐步参与集成电路生产线的管理和优化工作。 在那里,他负责多项国际建厂项目,包括在新加坡、意大利和日本设立生产线。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半导体制造经验,也让他成为业内知名的建厂专家。到1990年代中期,张汝京已建成多家晶圆厂,技术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前沿。这段海外职业生涯为他后来回台湾创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他认识到半导体产业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大陆当时芯片制造能力薄弱,依赖进口,这让他开始思考如何将技术带回国内。 1997年,张汝京返回台湾,创立世大集成电路公司,出任总裁。公司快速成长,成为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年产能达到数万片晶圆。他推动技术升级,引进先进设备,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2000年,世大被台积电以50亿美元高价收购,这次并购改变了台湾半导体格局。张汝京原本期望通过收购推动台积电向大陆扩展工厂,但这一愿景未能实现。 收购后,他继续担任副总裁,负责运营整合,却发现公司策略更注重本地利益。大陆半导体产业落后国际多年,市场广阔但技术空白明显。张汝京开始规划辞职,准备前往上海创办新厂。他联系旧同事,评估设备采购和团队组建的可行性。这次决定源于他对大陆芯片需求的判断,也反映出他个人职业转向的必然性。 收购完成后,张汝京提出辞职意向,台积电高层察觉他的大陆建厂计划。董事长张忠谋安排会晤,明确警告如果前往大陆,所有积累的股票将无法兑现。这些股份价值数亿美元,代表他在世大和台积电多年的努力成果。张忠谋作为台积电创始人,优先维护公司竞争优势,担心张汝京的经验会帮助大陆填补技术差距。他推动收购世大,本意是压制联电等对手,并拉拢张汝京,但后者坚持离开。张汝京选择放弃股票,甚至包括台湾户籍,带领团队北上。当时他52岁,牺牲的不仅是财富,还有稳定生活。这体现了他在个人利益与产业推动间的权衡,也凸显台积电对潜在竞争的防范策略。张忠谋的做法符合企业利益导向,但也加剧了两岸半导体领域的紧张。 张汝京抵达上海后,迅速召集团队,包括上百名海外专家和近三百位台湾技术人员。2000年4月,中芯国际正式成立,落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公司获得当地土地优惠和税收减免,支持初期建设。他主导建造首座8英寸晶圆厂,2001年投产。初期团队超过400人,主要为技术专家,帮助公司从零起步。 中芯国际避开美国出口限制,从荷兰和瑞典引进设备,逐步积累经验。2003年,公司收购天津摩托罗拉厂,扩展到北京和天津。2004年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用于进一步扩产。后来在成都和武汉设立工厂,地方政府提供资源支持。到2009年,中芯拥有多个8英寸和12英寸厂,产能大幅提升,年营收超过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大代工厂。这段发展过程展示了张汝京的策略:通过规模效应和国际合作,快速追赶技术水平。 台积电从2003年起多次起诉中芯国际侵犯专利,加州法庭审理长达八年。首次诉讼指控中芯窃取商业秘密,要求赔偿10亿美元。2005年双方庭外和解,中芯支付1.75亿美元。2006年,台积电再次起诉,称中芯违反协议,使用其0.13微米工艺技术。张忠谋推动这些诉讼,旨在压制中芯崛起,维护台积电市场主导地位。诉讼期间,中芯引入IBM的45纳米工艺,继续扩大产能,但也面临巨大压力。2009年和解,中芯支付2亿美元并转让10%股份。张汝京因此辞去CEO职务。这次事件对中芯融资和扩张造成影响,但也促使公司加强自主研发。张忠谋的策略有效保护了台积电利益,却也暴露了半导体产业竞争的激烈性。 辞职后,张汝京签署竞业协议,但未停止在半导体领域的努力。2011年,他创办新昇半导体,专注300毫米硅片制造。2014年工厂建成,推动本土供应链发展。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实现大硅片量产的企业,填补了上游材料空白。2017年,张汝京从新昇退休,继续担任顾问,指导年轻工程师。他的职业生涯三次创业,每次都针对中国半导体弱项发力。尽管多次因股东分歧或诉讼离开,但他贡献显著,帮助产业从起步到具备全球竞争力。中芯国际市值如今超过6000亿元,证明了他的长远影响。张忠谋领导的台积电则持续领先,但两岸芯片互动也随之深化。

0 阅读:7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