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发出惊人言论:如果台海真的打起来,美军应该先下手为强,直接轰炸中国本土的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01 22:57:48

美国智库发出惊人言论:如果台海真的打起来,美军应该先下手为强,直接轰炸中国本土的军事基地、军舰和指挥中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不太可能用核武器报复“,更夸张的是,他们还做了15次模拟战争推演,结果有3次直接演变成中美互扔核弹,城市被毁,人口锐减,即使这样,他们居然还觉得“可以赌一把“?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这份报告直击台海冲突的核心痛点,聚焦核风险评估。报告基于2028年假设情景,模拟中国对台湾发起登陆行动,美军介入后的军事对抗。智库团队更新了各方部队数据,包括美军航母编队、中国导弹库存和台湾防御系统,力求贴近现实军力分布。参与者达85人,涵盖军事专家、亚洲事务分析师和核策略学者,他们在华盛顿、剑桥、纽波特和蒙特雷等地分批进行推演。 每轮模拟代表三天半实战时间,使用概率模型判定交战结果,辅以核事件软件计算爆炸效应和辐射扩散。这种设计避免了单纯的桌面游戏感,转而强调决策链条的真实性,比如美方授权打击大陆目标的三个级别:最大、中等和最小。中国核姿态则分为保障报复导向和低当量启用两种假设,确保变量覆盖全面。报告强调,直接打击大陆非核设施并未直接引发中国核先用,升级往往源于战场失控和退路缺失。这反映出智库对核门槛的冷静判断,却也暴露了潜在的冒险心态。 推演过程揭示了核升级的复杂路径。在15次迭代中,核事件发生8到10次,中国方率先使用战术核武器7次,美方仅1次,通常出现在常规战局已定局时。中国核打击多针对台湾地面部队,造成数千军民伤亡,辐射区覆盖广阔区域。美方回应则控制在有限规模,使用少于10枚弹头打击作战目标,避免触及城市价值区。这种不对称反映了美军策略的克制,但也埋下连锁隐患。三次最极端情景演变为战略核交换,双方发射数百至上千枚弹头,中国东部工业带化为焦土,河流干涸,人口锐减数亿,广大地区长期无法居住。 软件模拟显示,即时死亡超千万,辐射余波持续影响生态和供水系统。报告指出,这些升级并非本土打击直接导致,而是失败赌注积累,如登陆部队被围困或补给线断绝,迫使决策者越过红线。智库通过记录每轮决策笔记,剖析政治因素,例如美方担忧盟友中立但仍许可基地使用,中国坚持无核先用原则却在绝境突破。这种细节导向的分析,让报告超越单纯军事推演,触及地缘博弈的深层不确定性。 报告的核心发现挑战了传统核威慑观。智库评估,对大陆常规打击引发中国核报复的概率较低,除非常规失败危及政权基础。这基于模拟数据:本土目标如雷达站、军港和指挥中心被导弹摧毁后,中国回应多限于常规反击,而非立即核升级。美军可借此选项施压,阻挡入侵推进,但需精确控制规模,避免反价值目标。报告还指出,核使用往往产生意外结果,如短暂有利谈判或全面火并,没有完全胜利可能。高风险无控升级,三次大交换情景强调谨慎必要性。 智库建议,美方准备退场机制,例如设计对中国有利的停火条款,如渐进撤军或分区缓冲,避免对手无路可退。同时,开发针对中国作战单位的核分支计划,继续延伸威慑信号,但放弃追求核数量优势,因为这无法有效震慑。库存调整上,向远程空射巡航导弹倾斜,减少重力炸弹依赖,以应对中国先进防空网。这些政策导向的洞见,接地气地回应了现实军备竞赛,提醒决策者核门槛虽高,却易在胶着中崩塌。 这份报告的发布时机正值台海紧张加剧,2024年末中美军机舰艇频繁对峙,国际航运警报频发。智库借此推动美中对话,促进威慑稳定性和升级不可预测性的相互理解。报告认为,中国核策略学术自信于管理冲突升级,但这种自信可能误判风险。美方团队虽保有投送选项,但中国地空导弹让隐形平台投弹难度增大,需通过联合分析强化准备。 整体而言,报告不排除本土常规打击作为威慑工具,认为风险可控,值得在危机中尝试。这观点虽大胆,却基于数据支撑,避免了空洞恐吓,转而提供可操作路径。智库强调,预测核升级结束难度极大,反价值打击总引致对等回应,造成数百万死亡。这样的内涵分析,让报告成为国防圈的参考蓝本,提醒各方核阴影下,外交缓冲远胜军事冒险。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一脚油门到拉萨

一脚油门到拉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