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法犯法,罪加一等!”2023年,北京一90后女律师,为了贪小便宜,竟然利用自主结账设备,以不结账、少结账的方式,先后30余次盗窃超市盒饭、蛋糕等商品,共价值1800余元,可纸终究包不住火,她被抓后送上了法庭,法院判了! 2024年北京某法院的宣判席上,90后女律师刘某攥着判决书的手指发白。 拘役5个月、缓刑5个月、罚金3000元,这些刑罚并非最致命的,真正让她崩溃的是司法局同步送达的《律师执业证书吊销决定书》。 谁能想到,这位曾帮客户打赢百万经济纠纷的法律从业者,会因30次在超市自助结账机漏扫盒饭、蛋糕,用1800元的贪念,亲手断送了自己的法律职业生涯。 故事的转折,藏在超市一份特殊的“异常消费报告”里。 2023年11月,超市数据分析师发现,每周三下午总会出现一笔“奇怪订单”:同一支付账号每次只结1-2件低价商品(多为矿泉水、纸巾),但监控显示对应的购物袋明显鼓胀; 且该账号半年内消费32次,从未购买过单价超20元的商品。顺着这条线索,工作人员调取了所有关联监控,最终锁定了刘某; 画面里,她每次都会将盒饭、寿司等高价商品藏在购物袋最底层,扫码时只拿起表面的低价物品,甚至有一次将68元的生日蛋糕塞进风衣内袋,只付了12元的牛奶钱。 更讽刺的是,刘某的“作案手法”竟带着明显的“律师思维”。 她特意选择周三下午律所下午茶时间作案,这个时段超市客流少、自助结账区工作人员巡逻频次低;每次漏扫商品前,她都会先观察周围是否有监控死角,确认安全后才动手; 甚至在被超市发现后,她第一反应不是慌乱,而是拿出律师的“谈判技巧”,提出“赔偿2倍损失”,要求超市“不报警、不泄露身份”,还强调“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1800元未达刑事立案标准”。 她恰恰忘了,法律里“多次盗窃”的认定标准,与单次金额无关,只要两年内盗窃3次以上,即可构成盗窃罪。 同事们对刘某的印象,至今还停留在“严谨到苛刻”的职业形象上。 她毕业于名牌大学法学院,司法考试一次通过,入职律所3年就独立承办了10余起民事案件,其中一起物业纠纷案件,她凭借细致的证据梳理,帮业主追回了80万元物业费。 有次团队讨论案件,她还曾尖锐指出“当事人抱有侥幸心理是败诉主因”,劝大家“法律底线绝不能碰”。 没人能想到,这个天天把“知法守法”挂在嘴边的人,会在超市里做“偷鸡摸狗”的事。直到警方上门调查,律所主任才恍然大悟:“难怪她最近总说‘超市自助结账有漏洞’,原来自己早就试过了。” 被抓后,刘某的“法律知识”成了她最后的“救命稻草”。她主动向超市赔偿2000元,手写《悔过书》强调“系一时疏忽,非主观故意”,还找熟人托关系,让超市出具了《谅解书》; 以为这样就能“大事化小”。甚至在庭审时,她还辩解“每次漏扫后都想过补付,只是忘了”,试图将盗窃行为包装成“操作失误”。 但法院调取的监控显示,她30次作案中,有28次是刻意将商品藏在监控盲区,且每次漏扫后都会快速离开超市,不存在“忘记补付”的可能。 最终,法官当庭驳回其辩解,明确指出:“作为法律从业者,你明知故犯,其行为更具主观恶性,严重损害了法律职业的公信力。” 缓刑期的刘某,日子比服刑更难熬。她搬出了北京的公寓,回到老家县城,却发现自己“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想去企业当法务,HR看到“盗窃罪”记录直接拒绝; 想找法律咨询相关的兼职,平台审核时发现她已被吊销律师执照;甚至有次去面试行政岗,面试官认出她是“新闻里偷超市的律师”,当场让她“不用来了”。 曾经的同学聚会,她再也没参加过,微信里的律所同事群、法学院同学群,也被她悄悄退出。 如今,刘某在老家一家小超市做收银员,每天面对熟悉的扫码结账设备,她总会想起自己当初在自助结账机前的贪念。 有次遇到顾客漏扫商品,她会主动提醒“您还有东西没扫码”,对方诧异时,她只是苦笑:“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知道后果有多严重。” 她的抽屉里,还放着当年的律师执业证复印件,照片上的她穿着职业装,眼神坚定,只是如今,那张证书早已成了永远无法触碰的过去。 这场用1800元换来的教训,远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深刻——对法律从业者而言,懂得法律知识只是职业的起点,敬畏法律底线才是职业生涯的生命线。 一旦抱着“知法犯法能钻空子”的侥幸,最终只会像刘某一样,用多年的努力,换一场无法挽回的人生遗憾。 信源:90后女律师超市偷盒饭获刑,被吊销律师执业证 2023-09-07 11:01·深圳新闻网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2023年,北京一90后女律师,为了贪小便宜,竟然利用自
盘盘鸭
2025-10-01 17:54: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