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黑龙江一退休老人上山摘松茸,在石缝里发现了一个标有USA字样的电台,民警得知后高度重视立刻点开调查,一个69岁的老太太闻讯赶来,仔细查看电台后嚎啕大哭,得知详情后民警肃然起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仲秋,黑龙江东宁县寒葱河林场的松林开始飘落黄叶,退休工人梁勇背着竹篓走在熟悉的山路上,秋天是采摘松茸的好时节,他和几个老伙计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进山。 午后的阳光穿过密林洒在布满青苔的岩石上,梁勇沿着一处岩缝寻找松茸的踪迹,脚下突然一滑,他下意识抓住身旁的石块稳住身形,就在俯身的瞬间,一块泛黄的防雨布边角从石缝中露了出来。 梁勇用镰刀小心挑开覆盖的腐叶,发现这块防雨布已经和苔藓长在一起,底下藏着一个木箱,他叫来同伴,几个人费力将木箱从岩缝中拖出,箱子沉得出奇。 打开箱盖,里面是一台锈迹斑斑的金属设备,侧面清晰地刻着USA字样,几个老工人面面相觑,这个年代边境地区对无线电设备管控严格,更何况还带着外文标识,他们顾不上采松茸,直接将木箱送往县公安局。 派出所值班民警看到这台设备时神情立刻严肃起来,木箱里除了电台,还有一本发黄的字典,封面印着伪满康德六年的字样,扉页上用钢笔写着朴英山三个汉字,下方还有几行俄文。 民警翻开字典,发现书页间夹着用俄文书写的密码表,纸张已经脆得几乎要碎裂,电台虽然标注着美国制造,但内部构造与苏制设备极为相似。 民警查阅县档案馆的资料,却找不到朴英山这个人的完整记录,案情逐级上报,几天后,消息传到北京。 69岁的王一知听说这件事后,立刻订了火车票赶往黑龙江,她在火车上辗转三天两夜,脑海中不断浮现四十多年前的画面。 走进派出所的那一刻,王一知看见桌上摆放的电台,颤抖的手指还没触碰到金属外壳,眼泪就夺眶而出。 她抚摸着斑驳的机身,哽咽着说这是地阿儿电台,当年苏联提供给东北抗联教导旅的侦察设备,民警们肃立一旁,听这位老人讲述尘封的往事。 王一知曾是抗联教导旅无线电连的指导员,朴英山是她的战友,1940年,抗联部队撤往苏联时,这个朝鲜族小伙子才二十出头。 在哈巴罗夫斯克的训练营里,朴英山展现出惊人的技术天赋,不仅精通俄语和朝鲜语,还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准确操作电台,苏联教官评价他的手指像会跳舞,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发报任务。 这台电台虽然刻着美国标识,实际是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的战略物资,为了迷惑日军特务机关,苏联将其伪装成美制设备交给抗联使用。 1944年春天,朴英山带着这台电台回到东北执行侦察任务,他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日军在宁安、穆棱一带的兵力部署和工事分布情报,通过电台传送给苏联远东军区。 为了避免被日军无线电测向车侦测,他从不在同一地点发报,每次都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那本字典实际上是他的密码本,书中的页码和行数与军事术语一一对应,即使落入敌手也无法破译。 档案显示,1944年3月,朴英山小组传回的最后一份电报提到马场集结点暴露,三个月后,他在执行任务时遭遇叛徒出卖,身边两名警卫员当场牺牲。 朴英山察觉危险,迅速将电台藏进这处岩缝,用防雨布层层包裹,再用石块掩盖,他独自引开追兵,最终在南马场村被日伪宪兵队逮捕。 根据日本防卫省后来公开的档案,朴英山在狱中遭受了残酷刑讯,但至死都没有透露密码和电台下落,1944年6月,他牺牲时年仅34岁。 电台在石缝中沉睡了41年,黑龙江寒冷干燥的气候意外保护了这些设备,技术人员检测后发现,如果接上电源,这台电台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字典里还夹着一张烟盒纸,上面用朝鲜语写着寄给母亲的信,末尾画了几朵简笔小花,2023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在整理库房时发现了这封家书,如今它与电台一同陈列,成为那段隐秘战线的永恒见证。 历史学者后来对比发现,朴英山小组传回的情报与1945年苏军远东作战地图上的日军工事标记高度吻合,这些用生命换来的侦察数据,为苏联红军精确打击关东军要塞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年的南马场村已改名英山村,村口烈士纪念碑在1985年秋天增补了新的碑文内容。 发现电台的梁勇老人,此后每年清明都会去英山村烈士碑前献花,他在2012年去世前,仍反复向年轻人讲述那天在石缝中打开防雨布的瞬间。 如今这台沉默的电台静静躺在纪念馆的展柜里,每当阳光透过天窗照在金属外壳上,斑驳的USA刻痕依然会泛起微光,仿佛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穿越时空传递着不朽的信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东北抗联教导旅朴英山小部队使用的电台和密码本
黑龙江黑河,男子“借”妹妹的钱与妻子结婚,前前后后花了近50万元,结果不到1年,
【101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