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一59岁女子去医院取避孕环,几年后,她用手机播放歌曲时,发现医生悄

栗頿聊 2025-10-01 00:40:03

2016年辽宁一59岁女子去医院取避孕环,几年后,她用手机播放歌曲时,发现医生悄悄在她子宫里安了监听器,导致她肚子很难受,女子一气之下,把医院告上法庭……   今年9月,辽宁葫芦岛有个官司判下来了,听完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我总觉得跟听了段离奇小说似的。主角是59岁的叶大姐,她这辈子可能都没想过,自己会因为六年前的一次手术,跟医院打上两场官司。   事儿得从2016年说起,那年叶大姐去当地一家医院取避孕环,本来是个挺常规的小手术,术后恢复也没出啥大问题。   可谁能想到,过了好几年,叶大姐慢慢觉得不对劲了——她发现自己一用手机放歌,肚子就不得劲,总感觉里面有东西跟着“晃”,像是在“共鸣”。   一开始她还没太往心里去,可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越来越频繁,她心里的疑团也越来越大,最后竟琢磨出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当年给她做手术的医生,肯定是趁她不注意,在她子宫里装了个“监听器”!   这个想法一旦冒出来,就跟扎了根似的。叶大姐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今年1月,她特意去做了个彩超,拿到报告后,指着上面“左附件区小囊肿”“囊性回声”这几个字,更笃定了——这不就是那个高科技监听器嘛!   为了讨个说法,她直接把当年的医院和那位高姓医生告上了法庭,诉求也挺明确:让医院免费把“监听器”取出来,再赔偿她的损失。   可打官司不是靠“觉得”就行的,得讲证据。从绥中县人民法院到葫芦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两场官司下来,结果都是叶大姐败诉。   法官的理由其实挺简单:你说有监听器,那东西在哪儿呢?所有的检查报告翻遍了,连一点金属异物的影子都没有,总不能凭感觉就认定医院做了这种事吧?   法律上有个规矩叫“谁主张,谁举证”,叶大姐拿不出能证明监听器存在的实锤证据,败诉自然是难免的。   她把医学报告里的“囊性回声”当成“监听器”的证据,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毕竟法院认的是实打实的检查结果,不是个人对着专业术语的“脑补”。   其实抛开官司不说,单说叶大姐想象中的“子宫监听器”,在技术上也基本不可能实现。先不说这么个小东西要在人体里常年工作,能源从哪儿来——总不能靠人体自身供电吧?   再就是信号传输的问题,人体里大部分是水和组织,对无线电信号的屏蔽效果特别好,想从盆腔深处把声音传出去,简直跟天方夜谭似的。   更别提人体内部本身就“吵”得很,心跳声、肠子蠕动的声音,早就把所谓的“监听声音”盖得严严实实,就算真有监听器,也啥都听不见。   叶大姐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到底还是因为不懂“囊性回声”这些医学术语,只能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填补认知空白,结果越想越偏,把正常的身体反应和医学现象,跟“被监听”联系到了一起。   那报告里的“囊性回声”到底是啥?其实在医学上再普通不过了。做超声波检查时,这个词就是形容某个部位充满了液体,像个小水泡一样。   叶大姐报告里那个2.7×2.4厘米的小囊肿,再加上一点盆腔积液,对于一个快60岁、还做过子宫次全切手术的女性来说,是很常见的情况,而且多数都是良性的,根本不用这么恐慌,跟高科技监听器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这场官司说到底,就是一场因为信息不对等引发的闹剧。叶大姐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又不懂医学知识,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可维权得靠事实和专业鉴定,不是靠想象力。   最后不仅自己折腾半天没结果,还浪费了不少公共资源。医患之间本来就需要信任,一旦因为认知偏差产生猜疑,很容易把小事闹大。

0 阅读:1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