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声名鹊起的撒切尔女郎,一上台就把“保英领土”的态度搬到了香港问题上。 1982年春天,英国刚打完与阿根廷的战争,那场冲突投入了三万士兵、上百艘军舰,花掉十多亿美元,虽然代价不小,但英国还是拿回了福克兰群岛。 正是这场胜利,让撒切尔相信军事强硬依然是英国还能用的招数。 胜利让她国内声望骤升,她觉得香港问题未必不能照搬福克兰经验,身边人也劝她,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不会冒着经济风险搞僵局,她带着这种侥幸心态,在当年9月飞抵北京。 那一天,她走进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时很自信,开口就宣称当年的三个条约依然生效,她还放话,如果没有英国治理,香港资金会逃光,社会会动荡,故意拿“混乱”来威胁中国。 然而邓小平的态度完全不同。他直接亮出了底线,明确表示到1997年中国必须收回香港,包括九龙和香港岛,不容有任何妥协,他指出,如果收不回,中国政府就与晚清无异。 撒切尔尝试转向,说如果谈不拢,香港可能乱套,但邓小平立刻回应,即使真出现严重问题,中国也有办法解决,必要时会提前收回香港主权,这等于把所有后路都堵死。 会谈从一小时拖到两个小时,撒切尔全程被压制,没有任何有效回应。 邓小平甚至当面强调,中国有权在需要时派军进入香港,这让她哑口无言,最后只能沉着脸走出去。 就在走下人民大会堂台阶时,她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石阶上,皮鞋和手袋都甩开,她很快被搀扶起来,还强装镇定挥手,但那一跤注定成了谈判失败的象征。 这场摔倒背后隐藏着巨大现实差距,福克兰之战对手是阿根廷,距离虽远,但力量相差悬殊。 而香港的对手是近在咫尺的中国,拥有百万陆军,本土作战,英国根本没有投入这种战争的条件。 当时英国财政紧张,每年军费不过两百多亿美元,福克兰战争已经让国库吃紧,若和中国在远东交战,仅后勤补给就足以让它崩溃,英国商界也不断施压,坚决反对军事冒险。 香港还是英国重要经济来源,上世纪80年代,香港贸易额占到英国整体的7%,每年贡献数亿英镑,真要开战,经济利益立刻蒸发,因此开战威胁只是虚晃一枪。 不过撒切尔并没有立刻放弃,她提出过所谓“主权换治权”,希望继续管治香港。她也尝试引入“第三方”港督参会,但都被中方坚定拒绝。中国一再强调,主权和治权不可分割。 1983年她在大选获胜再次上台,却依旧没找到破解办法,国际社会也普遍认同香港属于中国,没有国家站在英国立场,随着时间推移,她也逐渐明白没有任何讨价空间。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确认1997年香港回归,签署时,撒切尔手明显在抖,她清楚,从人民大会堂那一跤开始,就注定守不住香港。 福克兰胜利不过是旧帝国余光,面对一个愈发坚定和有实力的中国,英国再硬撑也只能接受现实。
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
芸霄记史
2025-09-30 14:46:11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