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对所有在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的关税。 特朗普昨晚(北京时间9月29日晚)发文写道:“我们的电影制作业被其他国家从美国偷走了,就像‘从婴儿手里偷糖果’一样。 特朗普他将本土电影业的困境比作“婴儿被偷了糖果”,痛斥加州州长软弱,宣称要以此让美国再次伟大。这番表态听起来义正辞严,细究之下却满是荒诞——这哪是保护本土产业,分明是要亲手关上好莱坞的全球大门。 电影行业早已不是闭门造车的时代,全球化合作早成常态。好莱坞大片看似贴着“美国制造”的标签,骨子里却藏着全球基因。《阿凡达》的特效团队遍布英加澳三国,《碟中谍》的取景地从巴黎铁塔跨到印度古堡,就连许多独立电影的资金、演员、后期制作也常常跨越国界。 这种合作不是谁“偷走”了美国的机会,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海外更低的制作成本、更丰富的场景资源、更优惠的税收政策,都是电影人用脚投票的理由。特朗普口中的“被偷走”,不过是对产业规律的刻意无视。 100%关税的重拳若真落下,首当其冲的是美国本土的创作生态。独立导演本就靠着国际合拍拉来资金、整合资源,一部小成本纪录片可能需要欧洲的投资、亚洲的拍摄团队才能完成。关税落地后,这些合拍片进入美国市场瞬间成本翻倍,发行商根本无力承担,最终只能被挤出市场。 独立影院和艺术院线更是雪上加霜,它们赖以生存的海外小众影片、电影节获奖作品将彻底断供,观众想看一部伊朗电影、日本动画都可能成为奢望。创作自由?在生存压力面前,不过是镜花水月,好莱坞的根基同样会被撼动。 过去二三十年,全球化拍摄让美国电影始终领跑全球市场,2023年更是创下15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匈牙利等国早已成为好莱坞的“海外工厂”,当地电影业85%至90%的收入都来自美国合作,2万名从业者的生计与之绑定。 关税一旦实施,好莱坞要么放弃海外成本优势导致制作费暴涨,要么失去国际团队支持降低作品质量,无论选哪条路,全球票房都必然跳水。更要命的是,其他国家绝不会坐视不理,报复性关税很快会跟上,美国大片的海外市场将应声萎缩,这难道就是特朗普想要的“伟大”? 文化交流的桥梁也会因此断裂,电影从来都是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中国—东盟电影展映上,马来西亚的励志故事、柬埔寨的城市记忆能让中国观众感同身受;好莱坞的英雄传奇也能在非洲村落引发共鸣。 南加州大学教授尼古拉斯说得透彻:“国家间的信任来自了解,了解往往始于电影。”现在特朗普要用关税墙把这份了解隔开,本质上是在制造文化隔阂。当美国主动关上倾听世界的耳朵,也必然会失去让世界理解自己的机会,这种自我封闭带来的不信任,远比票房损失更可怕。 最讽刺的是,这个政策连执行逻辑都站不住脚。一部电影85%在美国拍摄、15%在海外取景,该按什么比例征税?关税是加在票价上让观众买单,还是让发行商垫付?这些基本问题都没答案,难怪著名导演比尔·艾因霍夫直言“令人困惑”。 更可笑的是,美国电影制作“出走海外”,根源是本土成本高企和行业罢工——2023年好莱坞大罢工后,本土影视拍摄量骤降40%,媒体集团才转向海外节流。不从根源解决问题,反而拿关税当挡箭牌,简直是本末倒置。历史早已证明,文化保护从来不是靠“关起门来”。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没有靠关税壁垒,照样影响了全球影史;韩国电影靠着开放合作,从本土走向世界。好莱坞的黄金时代,靠的是吸纳全球人才、拥抱多元故事,而非画地为牢。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对文化产业的无知。 这场“闭关锁影”的闹剧若真上演,受伤的不仅是好莱坞,还有全球观众和文化交流。电影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们看见不同的世界,而不是活在自我封闭的牢笼里。 当银幕上只剩下单一的声音,当不同文化失去交流的纽带,所谓的“伟大”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泡影。毕竟,真正的强大从不是拒绝世界,而是能自信地与世界对话。
重磅突发:特朗普宣布从11月1日起,将对中国产品加征100%的关税,而且将于11
【742评论】【3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