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坐稳量子科技第一城,京沪加速追赶,深圳济南武汉成都也有机会

数据读城 2025-09-29 23:35:32

量子科技正快速进入产业化阶段,也是各国、各地区的未来产业竞争焦点。于全球范围来看,合肥是仅次于美国旧金山的“全球量子产业第二城”,而在国内,拥有全国三分之一量子产业链企业的合肥基本坐稳“量子科技第一城”的位置,北京和上海有望凭借规模和多元化发展态势,与合肥形成该领域的三足鼎立格局,同样在量子科技产业化方面投下重注的深圳、济南、武汉、成都等城市,也有机会完成第二梯队的逆袭。 合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济南,7座城市的量子产业竞速,呈现合肥领跑,京沪紧随,其他4城各有特色的局面。 多年积淀让合肥领跑,政策叠加规模,京沪有望追上 70家量子产业链企业是合肥能够紧盯旧金山,位列全球第二的关键,受益于全国第一的量子专利数量和较早推进的全产业链布局,合肥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三个方向都有优秀成果源源不断的产出,也是中国首个向全球提供可用量子算力服务的城市。 在多个未来产业领域,京沪都有足够的底蕴和实力代表中国城市参与全球化竞争。于量子科技领域,北京的优势在于科研院所密集、人才优势突出,上海的优势在于快速应用落地、国际化程度较高。京沪合力诠释了该领域的技术成果加快转化的样板,北京的“政策红利”和上海的“不差钱”,使得两地的量子产业能够进行更多应用场景的实质性创新探索。 深圳有创新优势,武汉、成都、济南各有突出项目 科技大厂众多、民营经济发达、创新要素更密集的深圳被视为国内的“量子科技第四城”,有技术、有资金,转化快,产业化推动迅速,深圳就是仅在合肥、北京、上海之后的弱化版全能选手,而且在量子芯片和量子云平台技术方面尤其表现出色。 相比之下,武汉、成都、济南在量子科技方面都是以“单点突破”来形成相对优势。比如武汉擅长量子精密测量,有望先行打造规模化量子精密测量产业集群;成都选择在量子通信与电网等融合方面发力,量子测控系统出海表现不俗;济南是国内第一个拥有商业量子卫星的城市,且有像合肥那般全面发展的趋势。 综合来看,在量子科技领域,合肥兼具科研中心与产业高地之姿,北京与之类似只稍许落后,上海和深圳把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了应用场景突破上,武汉、成都、济南通过单项突围分别有了一席之地。接下来,随着量子产业的整体推进,各重点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或将加快,同时需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从长期趋势来看,由量子科技所映射的未来产业制高点竞争,只会更激烈。与京沪有实力兼顾多个重点产业方向、态度相对超然不同,在量子产业方向上,有着“世界量子中心”战略目标的合肥不容有失。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数据读城

数据读城

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