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作为公认的“中国电磁弹射之父”,马伟明带领团队啃下了电磁发射的核心技术,从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到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器,一步步把中国的电磁能技术推到了世界前列,连美国的技术路线都被咱们甩在了后面。 说白了,电磁发射就是靠强大的电磁力把载荷加速到极高速度,有点像给装备装了个“超级弹弓”,之前有实验显示,这技术能让火箭的卫星载荷翻一倍还多,成本却低不少,马院士的设想就是想把这技术的优势用到高原场景里。 但这想法一摆到专家面前,现实的难题就全冒出来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施工这关根本过不去。 青藏高原那地方可不是普通工地,生态环境特殊又脆弱,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生态安全屏障,别说建2公里长的精密轨道,就算修条公路都得先过严苛的环评关。 当年修青藏铁路时,光“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这三大难题就难住了无数建设者,现在要建电磁发射轨道,要求可比铁路高多了。 轨道得保持绝对平整,差一点点都可能让发射精度大打折扣,但青藏高原的冻土冬天冻硬膨胀、夏天融化沉降,地基根本稳不住,就算用最先进的技术加固,也没人敢保证长期稳定。 而且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施工人员得先适应环境,机械设备也容易“罢工”,光是保障施工队伍的正常作业,就得额外投入一大笔钱和资源。 更关键的是生态保护,轨道沿途可能涉及鸟类栖息地、高原植被区,按照规定必须最大限度绕避敏感区,实在绕不开的还要做生态修复,光移植草皮、监测生物多样性这些环节,就会让施工周期拉得特别长,难度也直线上升。 造价高更是没辙的事儿,这笔账一算就明白。电磁发射轨道本身就是高精尖设备,2公里的长度意味着需要海量的超导材料、储能装置和精密控制系统,这些核心部件的成本本来就不低。 更花钱的是高原特有的附加成本:所有设备都得做高寒耐缺氧改造,普通的电气元件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根本用不了;施工材料要从低海拔地区运上去,光运费就是笔巨款,当年青藏铁路每公里的造价就比平原铁路高得多,电磁轨道的技术复杂度远胜铁路,成本只会更高。 还有后期维护的开销,高原环境对设备损耗极大,雨雪、强紫外线都会加速部件老化,2公里的轨道要保持随时能用,每年的维护费用可能比建造成本的零头都少不了。 专家们测算过,就算不考虑生态成本,光是工程本身的投入就已经是个天文数字,而且投入和产出根本不成正比。 其实马院士的设想根子上是好的,毕竟电磁发射技术确实有大潜力,能让载荷高效升空,要是能在高原实现,战略价值不小。 但再好的技术也得落地现实,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就像道绕不过去的坎,施工难度突破不了,造价又压不下来,专家们反复论证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也不是说技术不行,而是现阶段还没找到能适配高原环境的低成本解决方案,等将来材料技术、施工工艺再往前迈几步,说不定这个大胆的设想真能有实现的一天。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09-29 15:44: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