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广东德庆,一男子重病住院却没钱做手术,妻子为给男子做手术,在网络平台上筹集善款,可刚凑够4万元,男子就突然病逝了。男子去世后,男子父母认为这4万元善款是男子的遗产,要求妻子交出来,在被拒绝后,男子父母直接将儿媳告上法庭,法院判了! 这场家庭纠纷的真相远比表面复杂。梁某(化名)2021年确诊癌症后,家里积蓄早已掏空,妻子在“某某筹”平台发起求助时明确说明款项仅用于治疗。素未谋面的爱心人士们捐出的几十到几百元,汇聚成挽救生命的希望,没想到命运弄人,梁某最终不治身亡,留下4万余元未使用善款。当梁某父母要求将这笔钱当作遗产平分时,儿媳坚决反对:“这钱是大家冲着治病才捐的,不是给咱家添置私产的!” 法院的判决戳破了“众筹款即遗产”的误解。法官一针见血地指出,众筹平台本质是公益桥梁,捐款人目的明确——救命而非赠与。那些转账备注里写的“祝早日康复”、捐款页面上的“用于医疗费用”,都让这笔钱带着明确的使命。假如剩余善款能随意转为私人遗产,往后谁还会相信网络求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因此失去社会支持。判决书中特别强调,这类款项应参照《慈善法》处理,比如退还捐赠人或用于相近慈善目的。 这起案件暴露了网络众筹的灰色地带。现实中不少家庭在发起筹款时,光顾着填医药费的窟窿,很少考虑“钱没用完怎么办”。平台规则也在不断完善,例如水滴筹将善款存入银行专户隔离管理,四川崇州女童案例中未用完的200万善款最终原路退回。这些措施都在回应公众对善款去向的关切,但显然还需要更透明的监督机制。 梁某父母的举动看似符合常理——“儿子留下的钱,父母当然有份”,却完全忽略了公益捐赠的特殊性。法律上遗产必须是“个人合法财产”,而众筹款从始至终都不属于受助人私有,他只有按指定目的使用的权利。将专款专用的善款塞进自家口袋,不仅违背捐赠人意愿,更触碰了“禁止慈善财产私有化”的法律红线。 网络众筹本是社会信任的结晶,每分善意都该被认真对待。这起判决清晰划定了公益与私产的边界,提醒所有求助者:爱心资金不是“免费午餐”,而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随着慈善法修订完善,平台审核责任加重,我们期待善意不再被滥用,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能持续获得社会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人心不足蛇吞象!”广东德庆,一男子重病住院却没钱做手术,妻子为给男子做手术,在
爱跳舞的王大姐
2025-09-29 14:43: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