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四军26团300人深入敌阵,忽被1500日军包围,众人劝团长突围,团长望着一望无际的平原,后悔道:“我就该半夜把部队拉出朱家岗!”众人看着开阔地,也不吱声了。[无辜笑] 当时洪泽湖西岸大雪纷飞,日军第117师团突然调集12000名士兵,配备15辆坦克和12架战机,从徐州、蚌埠两个方向同时压向新四军第四师驻地。 情报显示敌军意图一举歼灭这支活跃在苏北平原的抗日武装,师长彭雪枫紧急召开作战会议,决定主力部队连夜向西转移至安全地带。 转移需要时间,必须有部队留下阻击,这个任务最终交给了26团,团长罗应怀当时37岁,湖南人,黄埔军校毕业,曾在长征中担任过营长,他带着348名战士,主动请缨留在朱家岗地区。 罗应怀的战术很明确,不与敌军正面硬拼,专打游击战,他们在夜色掩护下炸毁了三座石桥,在主要道路埋设了200多颗地雷,还组织小分队深入敌后袭击日军补给线。 这套战术确实有效,日军每天只能推进2—3公里,原计划3天完成的合围,硬是被拖延了20多天,师主力顺利转移到预定地点,任务圆满完成。 就在26团准备撤离时,意外发生了,12月28日凌晨,日军第63联队突然调集1500名士兵,配合伪军800人,将朱家岗三面合围,西面是洪泽湖,退路被彻底切断。 朱家岗是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地势平坦,最高的建筑就是村东头的一座两层土楼,罗应怀迅速调整部署,二连守东南角,利用几间民房构筑阵地,五连守西北角,依托村里的土墙和院落,一连作为预备队。 战斗在凌晨4点30分打响,日军先用迫击炮轰击了15分钟,然后分三路发起冲锋。 二连阵地最先遭到攻击,连长孙存余是山东人,参军前当过铁匠,力气大得能单手举起100斤的铁锤,他指挥30多名战士,依托三间相连的民房顽强抵抗。 日军第一次冲锋被打退,留下17具尸体,第二次冲锋投入了80多人,被击退后又留下25具尸体,到上午10点,二连已经打退了敌军六次进攻。 弹药消耗得很快,孙存余清点了一下,全连只剩下120发子弹和8颗手榴弹,他派通讯员向团部求援,罗应怀把仅有的4颗手榴弹给了他,同时派了8名战士增援。 五连的情况更加危急,副连长王大海负伤后,连里只剩下22个人还能战斗,他们已经没有子弹,只能用刺刀和枪托与冲进院子的日军肉搏。 下午3点罗应怀腿部中弹,鲜血直流,卫生员要给他包扎,被他一把推开:“先救别的同志,我还能坚持。”他拄着一根木棍,继续在各个阵地间指挥作战。 战斗进行到傍晚6点,26团已经伤亡过半,弹药基本耗尽,日军准备发动最后总攻,1500名士兵排成密集队形,从三个方向同时压过来。 就在这时西南方向传来了马蹄声,韦国清副师长率领骑兵营的180名战士赶到了,这支骑兵装备了20挺轻机枪和6门迫击炮,火力相当强劲。 骑兵营从日军背后发起冲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26团残部也同时发起反击,内外夹攻之下,日军开始溃退,这一仗日军丢下328具尸体,26团也付出了187人伤亡的代价。 战后罗应怀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医生从他身上取出了13块弹片,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没有使用任何麻醉药,他咬着一根木棍,硬是挺了过来。 这场战斗的意义不仅在于以少胜多,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战术思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灵活的部署和顽强的意志创造奇迹。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三百人硬刚一千五百日军,看得我热血沸腾!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说‘躺平’,看看先辈们是怎么做的!” “罗应怀将军太硬核了!无麻药手术咬碎牙一声不吭,现在有些人划个口子都要发朋友圈…” “历史课本应该多写写这种真实战例!比强行灌输更有教育意义,建议拍成电影,绝对比神剧好看!” “看到骑兵支援那段直接泪目了!当年真是军民一心,现在这种精神更值得传承。” “细节真实得可怕!‘子弹打光用刺刀,刺刀卷刃用枪托’,这才是抗战的真实写照,不是手撕鬼子!”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致敬朱家岗保卫战的英雄,你会说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942年新四军26团300人深入敌阵,忽被1500日军包围,众人劝团长突围,团
轩叔观察
2025-09-29 14:25:30
0
阅读:112
洁净的空气
跟日本人拼杀过的都是硬汉[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