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要感谢的是乌克兰而不是俄罗斯? 因为中国军工的崛起,离不开一个特别的国家,这个国家,并非大家普遍认为的俄罗斯,而是乌克兰。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刚刚独立的乌克兰陷入了困境。 这个国家继承了苏联约30%的军工产能,从战略导弹到大型舰艇制造,许多苏联军事工业的精华都集中在乌克兰。 但问题在于,乌克兰本身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军工体系,配套产业链的断裂和资金的短缺让这些企业濒临崩溃。 与此同时,中国正面临西方技术封锁,急需提升国防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乌两国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技术合作。 回顾这段合作,有几个关键领域尤为突出。 "瓦良格"号航母的引进是最为人所知的例子,这艘未完工的航母经过改造后成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 但在航母之外,乌克兰在舰船动力系统、大型运输机设计、超音速教练机以及坦克发动机等领域的对华技术转让,对中国军工的促进作用更为深远。 比如,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乌克兰引进UGT-25000燃气轮机,后来更获得了全部技术转让,这为中国大型水面舰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合作并非单向的"恩赐",而是典型的互利共赢。 乌克兰通过与中国合作,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和大量专家人才;中国则获得了急需的技术和设备。 更关键的是,相比俄罗斯对尖端技术的保留态度,乌克兰对华技术转让更为开放,甚至包括一些被俄罗斯视为"战略武器"的装备,如Kh-55远程巡航导弹等。 中乌军事技术合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民间性"。 当时中国留苏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主持推进了"双引计划",从国家层面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而各行各业的政府和民间人士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官方和民间、正规和非正规的多种渠道,与乌克兰军工企业和专家建立联系。 一些乌克兰专家甚至出于对中国的朴素"阶级情感",在西方提供更大物质利益的诱惑下,选择来到中国贡献他们的才华。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的变化。 2014年乌克兰颜色革命后,新政府全面倒向西方,不仅切割与共产主义相关的历史遗产,还在军事技术上加强了对华限制。 最明显的例子是马达西奇公司的"国有化"事件,乌方出尔反尔的行为破坏了中乌军事技术合作的生态环境。 随着乌克兰进一步向西方靠拢,未来中乌在这方面的合作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纵观中乌军事合作历程,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首先,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而非单纯的情谊。 其次,中国军工的崛起固然得益于外部技术引进,但更重要的是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各界人士的坚持不懈。 如今,中国军工已逐步实现自主创新,这正是几十年积累和努力的结果。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感谢乌克兰"的讨论,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中乌两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找到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对中国军工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但将其简单归结为"恩情"并不恰当。 今天的中国继续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乌克兰危机等国际热点问题上保持客观公正立场,这正是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 大家怎么看待乌克兰在中国军工发展中的作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