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说明的是,法院强调这次判决仅针对Kim的失实指控,并没有推翻2013年已认定的李阳对Kim实施家暴的事实。李阳方面表示对判决结果满意,不会上诉,还计划把2万元赔偿金捐给反家暴协会等单位,其代理律师称这是“教科书级维权案例”,强调公众人物监督需以事实为边界。 回顾事件脉络,2011-2013年期间,Kim曾曝光李阳家暴证据,2013年法院判决两人离婚,同时认定李阳家暴成立,需支付抚养费及赔偿;2021年Kim发布视频称李阳家暴女儿,视频播放量超4000万,引发舆论声讨;之后李阳以“不实指控导致商誉损失”为由起诉Kim,直到2025年9月一审胜诉。 争议焦点也很突出,一方面是家暴与管教的界限,法院认定李阳对女儿存在推搡、拌嘴等行为,虽未达家暴程度,但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被批评,网友则质疑“正常管教”是否在合理化暴力,以及有家暴前科的李阳是否有资格定义“管教”边界;另一方面是72小时道歉的合理性,支持方觉得这体现了法律对名誉侵权的严肃追责,反对方认为“连续72小时”的要求涉嫌精神压迫,脱离实际履行可能。 从更深入的层面看,这件事本质是法律对失实言论的矫正,而非对家暴历史的洗白,核心冲突在于公众人物的名誉权救济与家暴议题的公共监督该如何平衡。后续需要关注Kim是否上诉(因为她是外籍身份,可在30日内上诉),以及“72小时道歉”实际会如何履行。而更深的警示在于,家庭纠纷公开化时,法律能厘清责任,却很难疗愈亲情裂痕,毕竟三个女儿长期卷入父母纠纷,判决也没体现对她们的心理保护,舆论也呼吁双方“留一线体面”,避免子女在持续公开冲突中成为隐形受害者。
需要说明的是,法院强调这次判决仅针对Kim的失实指控,并没有推翻2013年已认定
婚姻家事法观止
2025-09-28 20:49: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