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沈阳军区调来了一名副司令员,因为带个“副”字,军区个别干部根本不重视,甚至都不打算准备欢迎仪式,而开国上将陈锡联听说后,愤怒地质问道:“真是胡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事儿得从1972年7月说起。 当时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让被隔离审查多年的开国上将杨勇重新出来工作,任命他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杨勇是谁?革命年代战功赫赫,抗美援朝时当过志愿军司令员,回国后还担任过北京军区司令员。这样一位老将,因为特殊时期的冲击,好不容易重返岗位,却被安排成副职。 有人替杨勇不平,可他本人却十分平静地说:“这么多年没有为党做工作了,对不起党和人民,心里有愧啊!现在有工作做了,到沈阳军区不是很好嘛!” 然而沈阳军区有些干部眼皮子浅,一看新来的领导带个“副”字,态度就怠慢了。据说杨勇到任那天,腿上有伤的他拄着拐杖走进军区大门,接待的干部却爱答不理,连个像样的欢迎仪式都没准备。 这情况很快传到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耳朵里。陈锡联也是个暴脾气,一听就火了,当场把相关干部叫来训斥:“你们好大的胆子,副司令员就不配欢迎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大名鼎鼎的杨勇,是开国上将!” 陈锡联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他太了解杨勇的分量了。两人都是革命年代拼杀出来的老战友,陈锡联自己也是从战火中成长的名将,1937年曾带队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日军24架飞机。 他深知杨勇的能力和贡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杨勇哪一仗不是冲在前面?这样的人,哪怕暂时是副职,也绝不容轻视! 其实杨勇对职务高低根本不在意。他被隔离审查四年多,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为党工作”。如今重新获得机会,他立刻全身心投入。 到沈阳军区不到一个月,就带队跑到边防一线勘察地形,爬山坡、下坑道,二十多天行程三四千公里。由于劳累过度,他在镜泊湖发高烧病倒,抢救休息三天后又继续工作。这种拼命精神,让之前轻视他的人彻底服气了。 杨勇在沈阳军区干了不到一年,1973年6月又接到新任务——中央调他去新疆担任军区司令员兼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这次他连行李都顾不上拿,只给妻子打了个电话,第二天就飞赴新疆。 在新疆,他顶住“批林批孔”运动的压力,保护受冲击的干部,还推动修建了天山公路和南疆铁路,为边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回过头看,陈锡联当初的发火,不只是维护老战友的尊严,更是对革命精神的坚守。那个年代的将领,职务升降本是常事,但无论岗位高低,他们心里装的都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杨勇从正职降到副职不抱怨,陈锡联为老战友据理力争,体现的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的胸怀与担当。 如今有些人动不动就计较级别待遇,看看杨勇和陈锡联的故事,真该好好想想: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消息来源 人民网《开国上将杨勇在非常时期的不屈人生》 人民网《开国上将陈锡联和中共“三杨”之一杨勇立下的不朽功勋》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范长龙:在纪念陈锡联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军区政委反对领导在家办公,对着副司令:谁知道文件的圈谁画的?“1980年3月8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