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撕奖”这个词和行为,我觉得是:合理理解、理性看待,不要过分解读,也不要过度绑架。
.
1.合理理解:
多位担任过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华语电影人在不同场合都透露过争取奖项的过程(网称“撕奖”)。
在电影节这种小评审团制(评委就那么7个人左右)的评奖里,当优秀的华语作品冲进最后的获奖讨论范围时,有我们自己的华语评委对影片进行合理推荐、文化背景的阐述和解释,都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时候你没有自己人,其他国家评委可能理解不了一些文化差异,就很有可能与奖项失之交臂。“撕”是一种互联网化的生动表达,可以理解为“极力争取”。
我想起郭晶晶她退役后要担任跳水的国际裁判,就是避免在评分制的跳水比赛里,当你和竞争对手的水平差不多甚至高出时,你没有自己的评委,就可能会被压分或不公平打分。同理,国际电影节里的华语评委也是如此。
“撕奖”显然不是操控奖项、不是走后门,而是基于优秀的作品和表演在奖项上的据理力争。
2.理性看待:
“撕奖”的前提是你的作品和表演首先是足够优秀的,能够杀进最后的“决赛圈”的。比如之前威尼斯电影节,是辛芷蕾和其他国家两三位演员能跳脱出来被评委们讨论,才有“撕奖”的可能。
“撕奖”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助力,它显然不可越过作品本身的优秀,不要认为“撕奖”是“得奖”的唯一条件,也不要认为只有撕奖才能得奖,华语电影在很多国际电影节获奖时,当届也并没有华人评委。
3.不要撕奖绑架:
未来我们还会有很多电影人会去担任电影节评委,如果他们去的那一届刚好也有华语电影作品入围,我觉得也不要给评委压力,好像他们去了就肩负一种“必须撕到奖”的责任,“没有撕到奖”就被抨击,大可不必。
“撕奖”是基于优秀作品本身的助力,不要过度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