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开始“选人”了!很多人还在看,国民党下一届主席会是谁。大错特错!从邀请洪秀柱参加阅兵,到这次邀请苑举正和周锡玮,来参加“重庆•台湾周”,我们早就已经用“官方邀请函”,替国民党,选出了谁才是我们,真正想对话的人!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国旗猎猎,军乐齐鸣。洪秀柱身着正装,站在观礼台上,没有高调,也没有回避。 就在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大陆的“选人”策略,已经走得比岛内选战更远、更快。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邀请,也不是一次礼节性的寒暄。 洪秀柱曾是国民党主席,曾是“两岸同属一中”的坚定主张者,也曾被党内边缘化、被绿营围剿。可她还是来了。 她的到场,像是一枚精准投放的信号弹,击穿了台湾政坛的迷雾。 而就在阅兵结束不到两周,重庆又迎来两位熟悉却又“非典型”的台湾面孔,苑举正与周锡玮。 他们不是国民党现任高层,也不在“六人参选”名单里,但他们却是大陆给出的明确答案:我们不在乎你是不是主席,我们只看你是不是真诚。 从洪秀柱到苑举正,再到周锡玮,这三个人,构成了一个清晰的选人逻辑。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能跳脱党争与选票的局限,敢于对话,也愿意落地。这是大陆真正看重的“对话对象”。 再看岛内,2025年10月18日的国民党主席选举,热度并不低。 六位候选人各展拳脚,有人喊“蓝白合”,有人谈“国统纲领”,还有人主打“翻转基层”。 看起来五光十色,实则各有心思。可惜的是,无论谁上位,大陆并不打算再等。 他们等过。等过马英九“九二共识”的坚持,等过朱立伦“维持现状”的模糊,也等过洪秀柱“和平协议”的勇气。 可他们也失望过,等来的是服贸协议被打断,等来的是政党轮替后的反复,等来的是一次又一次“话说得响、事做不成”的空转。 这次,大陆不打算再将希望寄托在“政党平台”上。 他们更愿意用“官方邀请函”点名,选择那些真正愿意沟通、能带来实效的人。 哪怕这些人没有党职、没有选票,但他们有行动。 苑举正在“重庆·台湾周”上讲的话,大陆听进去了。他说两岸不是“谁吞并谁”的问题,而是“祖先留下来的责任”。 周锡玮则带着福建山区合作的成果讲产业、谈落地。他们不是在做政治表演,而是在做现实连接。 这两位的出现,让“台湾周”这个活动,不再只是一次例行公事。它变成了一场现实主义的对话实验。不靠政党,不靠选举,只靠实事求是。 而反观国民党内部,许多参选者还在打“战术牌”:谁能整合蓝白?谁能赢得2026?谁能带出2028? 这些问题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还能在两岸之间,建立起哪怕一条稳定的桥梁? 大陆已经给出答案:他们不再把“主席”当作唯一通道。他们要的是能带来稳定的人,不是能拿下选票的人。 国民党曾是大陆最熟悉的对象,也是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合作方。 但这种关系,已经在一次次选举算计中,被消耗得所剩无几。现在,大陆更看重的是“人”的坚实,而不是“党”的虚名。 从政策层面看,这种转向并不突然。国台办已经多次强调“务实合作”、“基层融合”、“文化连结”,这些词,不再围绕政党,而是面向个体。个体成为新的对话单位,政党反而变成了噪音源。 而这种策略的背后,是一次结构性的判断转变。大陆清楚,一个随选票起伏的政党,不足以承担长远的合作计划。 反而是那些不受选举周期影响、具备深度共识的个体,才是真正的桥梁。 就像洪秀柱,即便已经卸任多年,依然能为两岸留下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瞬间。 中秋节前,国台办发出祝福,强调“两岸一家亲”。可岛内媒体却更关注谁在批评洪秀柱,谁在切割“重庆台湾周”。 这种反差,本身就是一次现实讽刺。当真正的对话者被边缘,真正的桥梁被遗忘,剩下的就只是一场又一场空转的选举秀。 大陆没有说破。但他们用邀请函、用落地项目、用媒体聚焦,一步步把方向引到他们真正想说话的人身上。 他们说的是“融合发展”,做的是“绕过政党”。2025年的今天,这种策略已经不再是尝试,而是常态。 下一次,当你看到哪位台湾人士又出现在大陆官方场合上,请别再问他是什么职位、有没有党籍,而要问:他是不是那个愿意坐下来谈、谈完还能做的人。
张亚中直接问另外四位国民党党主席候选人“支不支持统一”?结果全都“现出原形”。
【1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