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不靠谱”的专家,公然在央视忽悠,一度声称“歼-20是歼-10改的”,为何还能爆火多年? 结果呢?2011年,歼-20首飞,正好撞上盖茨访华,白宫新闻部门直接傻眼了。 这还不算,更离奇的是,早在这之前,中国一位被网友调侃为“局座”的专家张召忠,在央视一本正经地说:“歼-20是歼-10改的。” 这话听起来离谱得让人想换台,可美国智库竟然当了真。 这就有意思了。一句看起来不靠谱的“忽悠”,竟然成了战略迷雾的一部分?张召忠到底是在“搞笑”,还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打仗? 2009年的那场“误判”说到底,是中美双方对信息掌控的博弈。 盖茨的判断不是拍脑袋,而是靠美国一向引以为傲的公开情报分析系统,但问题就在这儿——他们太相信“看得见的”,结果却被“看不懂的”绕了进去。 美国智库翻来覆去地研究央视节目,有时还真就把娱乐化的言论当了“政策信号”。 张召忠那句“歼-20其实就是歼-10改的”,听着像段子,其实是种战略回避。 当歼-20在2011年1月11日成功首飞,恰恰就在盖茨访华那天,美国媒体集体炸锅。 更讽刺的是,美国国防部后来在报告里承认了,“低估了中方在军事透明度上的策略运作。” 这不是偶然,而是算计。 很多人笑张召忠,说他“海带缠潜艇”“雾霾防激光”,听起来像段子手,但要真把这些当笑话,那可就被套路了。 “海带缠潜艇”这事可不是他编的。 上世纪80年代,苏联潜艇真的被渔网缠过,2006年美军核潜艇在黄海也有过类似事故。 你说他是瞎说,那就得先跟历史较个真。 再说“雾霾防激光”,听着玄幻,其实是基础物理。 越战时,美军用激光制导炸弹,结果常被烟雾干扰,这叫气溶胶散射,在国防教材里都讲过。 张召忠只是用“雾霾”这个老百姓懂的词,把复杂原理给翻译了出来,你可以说他表达夸张,但真不能说他不懂。 他当年在潜艇部队干了几十年,写过几十本书,国防大学都评价他“学术与实战结合紧密”,他不是不专业,而是太懂传播。 美国不是不懂军事,而是太相信自己那一套逻辑。 当你总用卫星图、论文引用去推演一个国家的军力时,突然遇到张召忠这种“跑偏”的表达,反而会形成误导。 《詹姆斯敦基金会》曾在报告中点名张召忠,说他是“中国战略心理战的一部分”。这不是骂人,而是承认他影响力大。 就像阎学通教授说的,“非对称舆论博弈,是一种弥补战略劣势的方式。” 在技术差距还没完全补齐时,就得用信息模糊来赢时间、赢空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张召忠这些年的节目能在国外平台吸粉百万,很多外国观众一开始是来看热闹的,后来发现,这热闹背后,还有点门道。 西方的军事评论员,比如CNN或者BBC的分析师,说话一个比一个专业,可惜就是没人听得懂,术语一堆,结论模糊,老百姓看了只觉得高冷。 张召忠不一样,他是把国防科普当成一场全民教育来做。 他讲得接地气,不代表他水平低,而是他知道怎么让人听进去,这才是软实力的本事。 中国需要多元叙事方式来增强国际话语权,张召忠就是那种“民间话语补位”的典型。 他用“娱乐化表达”把专业内容做了包装,这种传播方式,比喊口号有效多了。 而在AI、舆论操控越来越成为战争一部分的今天,这种传播方式反而显得更有生命力。 乌克兰战争里,认知战就是主战场之一,未来中国要在认知域作战中占优势,就得有更多“张召忠”。 说到底,张召忠的“火”,不是因为他讲得离谱,而是因为他用了最通俗的方式,把最复杂的事说清楚了。 他在央视说“歼-20是歼-10改的”,看似戏谑,实则是战略模糊;他讲“海带缠潜艇”,是用旧闻做例证;他聊“雾霾防激光”,是把热兵器时代的对抗翻译成人话。 这不是“忽悠”,而是另一种智慧。 他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把国家战略藏在了看似搞笑的语境里,对内,是激活国民的国防意识;对外,是制造战略的不确定性。 这种沟通哲学,在信息战盛行的时代,反而成了宝贵的软实力。 当真相被迷雾包裹时,最朴素的常识,往往才是最锋利的武器,张召忠,就是那个把常识讲成战术的人。 张召忠的“火”不是偶然。 他不是一名普通的军事评论员,更不是段子手,他是用幽默的语气说出了战略的分量,让世界在轻松中误判,在误判中又不得不重新估量中国。 这不是“忽悠”,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认知作战,他让众人明白:国际舆论场上,话语方式也是战斗方式。
印度人冷静审视后,发现歼20的更多脆弱性。这是来自印度亚洲新闻社(IANS)
【6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