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相信乌克兰能赢的言论遭遇大反转,《纽约时报》在经过“深入挖掘”后,在今天再次发表文章并放在头版头条,认为“特朗普本周在纽约联合国会议期间立场的转变似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图。 9月23日,这位美国总统突然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乌克兰有望赢回全部领土、恢复原状”的论调,还大谈欧盟和北约支持的重要性,甚至在与泽连斯基会晤时表态“北约应击落侵犯领空的俄罗斯飞机”。 这番看似强硬的立场转变,与其今年1月重返白宫后持续施压乌克兰让步的态度判若两人,可稍加拆解就能发现,这些表态里全是经不起推敲的政治话术。 首先,特朗普所谓的“支持乌克兰”,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美国自己买单。 他在联大演讲中反复强调“欧洲国家必须加入对俄制裁”,还痛批欧洲“一边买俄罗斯油气一边对抗俄罗斯是可耻的”,这话听着义正辞严,实则暴露了他想把乌克兰问题的包袱彻底甩给欧洲的真实想法。 更关键的是,他那句“北约应击落俄机但美国支持与否看具体情况”的表态,简直是把“两面派”作风玩到了极致。 一边给北约盟友画饼,鼓励他们对俄采取强硬行动,一边又给自己留足后路,不愿承诺美国的军事支持。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只会让北约内部更加分裂。要知道,本月波兰和爱沙尼亚刚指控俄罗斯侵犯领空,北约启动“东部哨兵”行动本就需要美国的坚定支持,可特朗普这番话无疑是给盟友泼了盆冷水。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根本不在乎北约东翼的防御是否稳固,只在乎美国能不能减少在欧洲的军事投入,这种以美国利益为绝对核心的思维,注定了他对乌克兰的“支持”只能是昙花一现。 而他口中“与普京的良好关系未能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失望”,更像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政治秀。特朗普在会见马克龙时大倒苦水,说本以为靠私人关系能轻松解决问题,结果“毫无意义”,这番说辞看似坦诚,实则是在为自己此前对俄的“绥靖政策”找补。 今年8月15日俄美阿拉斯加峰会后,俄乌谈判陷入停滞,这说明特朗普试图通过“私下沟通”推动和谈的路子根本走不通,如今把责任归咎于“私人关系无效”。 这么一来,特朗普既撇清了自己外交失败的责任,又为接下来可能的政策转向埋下伏笔,既然和谈不成,那美国“减少介入”也就有了正当理由。 可俄罗斯根本不吃这一套,佩斯科夫直接点破,特朗普的表态是受泽连斯基影响,而泽连斯基的说法与战场实际完全不符,这番回应等于直接拆穿了特朗普的“表演”。 再看特朗普立场转变的时间点,选在联合国大会这个全球瞩目的舞台上,本身就充满了政治算计。联大期间各国政要云集,他需要通过这番“转向”来塑造自己“支持盟友、反对侵略”的形象,尤其是在国内大选临近的背景下,这种表态能争取到部分对乌同情的选民支持。 但《纽约时报》的“深入挖掘”恰恰戳中了要害——他对“调解和平协议、欧洲安全保障、对乌援助情报”的兴趣都在减弱,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要知道,特朗普从一开始就不是真心想帮助乌克兰,他此前施压乌克兰让步,本质上是想通过牺牲乌克兰的利益来换取与俄罗斯的“交易”,比如希望俄罗斯在其他议题上对美国让步。 如今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了个“甩锅欧洲”的策略,试图把自己摘干净。可这种小算盘根本瞒不过各方,欧盟内部已经有人质疑特朗普的表态“缺乏实质内容”,乌克兰官员也私下表示“对美国的承诺持谨慎态度”。 毕竟,美国如果真的想支持乌克兰,就不会只是口头喊口号,而是会推动国会通过新的援乌法案,会明确承诺对北约的安全保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处处留有余地、步步为营准备抽身。 说到底,特朗普的立场反转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操作,表面上是“支持乌克兰”,实则是为“放弃冲突”做铺垫。他既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强硬领袖”,又不想承担实际的责任和成本;既想讨好国内选民,又想为美国的战略收缩找借口。 《纽约时报》的报道不过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而已,毕竟战场上的形势不会说谎,美国对乌援助的态度不会说谎,特朗普那些模棱两可、充满算计的表态更不会说谎。 乌克兰危机从来不是特朗普政治博弈的筹码,可在他眼里,一切都可以为选举和美国利益服务,这种自私的政治逻辑,注定了他对乌克兰的“支持”只会是一场短暂的闹剧,而“放弃冲突”才是他早已注定的最终选择。
特朗普下通牒,再给俄30天考虑时间,不妥协,就帮乌夺回所有领土2025年9月
【141评论】【1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