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席卷中原后,先后袭杀了“曹操”、贺一龙、袁时中等昔日盟友,强行吞并其军队。这样虽然壮大了实力,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当时的中原义军阵营,本质上就是一个松散的同盟组织。虽说各支队伍都把推翻明朝作为共同目标,但彼此之间的利益矛盾从未消除。 李自成在众多义军首领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进入河南后,队伍规模急剧扩张。 不过,其他几支义军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曹操” 罗汝才富有谋略,手下将士作战能力极强,一直是义军中的主要力量;贺一龙和马守应、贺锦、刘希尧、蔺养成组成的 “革左五营” 规模庞大,尤其是其骑兵部队,战斗力强劲,在对抗明军的战场上多次建立功勋;袁时中则依靠灵活多变的战术,在中原地区占据了不少土地,掌握着不少兵力。 起初,为了对抗实力强大的明朝军队,这些义军首领还能暂时放下个人私心,联手抵御敌人。但随着李自成的势力不断壮大,他想要统一义军、独揽大权的野心也慢慢显露出来。 第一个被李自成列入铲除名单的是贺一龙。贺一龙性格耿直,对李自成的一些决策常常毫无顾忌地提出反对意见,而且他所代表的 “革左五营” 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主性,这让李自成心中充满忌惮。 1643年,李自成以商议军事安排为名义,将贺一龙召集到自己的军营。毫无防备的贺一龙刚走进营帐,就被李自成提前部署好的士兵控制住。 面对李自成的突然袭击,贺一龙怒目相视,却也无可奈何,最终被李自成下令处死。解决掉贺一龙后,李自成派人接收了 “革左五营” ,不过只接收了一部分,其大部撤走,此后与李自成再无联合。 紧接着,绰号“曹操”的 罗汝才也成了李自成的眼中钉、肉中刺。罗汝才与李自成合作多年,两人曾多次联手打败明军,配合得很不错。 但罗汝才为人精明,始终不愿意完全听从李自成的指挥,他手下的军队也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状态,这与李自成想要独掌大权的诉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此外,罗汝才在军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不少将领都对他十分敬重,这让李自成的不安感越来越强烈。 于是,李自成下定决心除掉罗汝才。一天夜晚,李自成亲自带领精锐士兵突袭罗汝才的营帐。当时罗汝才正在熟睡,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到来,最终被突袭杀死。 罗汝才死后,他的军队因为失去首领陷入混乱,大部分士兵被李自成强行收纳,少数人逃走投靠了其他势力。 袁时中原先是李自成麾下的将领,后来自称势力。袁时中在看到李自成对盟友下狠手后,担心自己早晚也会遭遇同样的结局,于是暗中与明朝军队取得联系,计划脱离李自成的掌控。 这件事很快就被李自成知道了,他怒不可遏,立刻带领大军讨伐袁时中。袁时中实力不如李自成,最终战败死去,他的军队也被李自成大部收纳。 李自成通过杀害盟友、吞并军队的方式,确实在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实力,他的军队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为当时中原地区实力最强的义军队伍。 依靠这支庞大的军队,李自成随后顺利攻破明朝的都城北京。 然而,这场看似成功的权力整合,却给李自成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首先,李自成的所作所为让其他潜在的盟友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原本有很多想要投靠李自成的义军首领,看到他如此无情地对待昔日的战友,纷纷选择远离他,甚至转而和他成为敌人,这使得李自成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次,被强行收纳的士兵内心充满了不安。这些士兵不少原本效忠于各自的首领,如今首领被李自成杀害,他们的内心对李自成充满了怨恨和抵触情绪,只是迫于形势才暂时投降。 在之后的战斗中,这些士兵士气低落,作战能力大幅下降,甚至在关键时候发生哗变,给李自成的军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此外,李自成的这种做法还引发了内部的不稳定,军队内部的派系矛盾逐渐加剧,将领们各自为战,难以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这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明史专家吴晗当年曾建议姚雪垠:“不要过于美化李自成,小说只写三卷就够了。”但雄心
【99评论】【84点赞】
祖国万岁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千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