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次联大发言骂遍世界,却对中国特别客气。这样说的依据是,他没提美国近年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没提台海,也没提南海。 9月23日,特朗普在联合国总部上演了一场个人秀。这场近一个小时的演讲,让台下其他领导人成了陪衬,也让全球媒体炸开了锅。在许多记者笔下,这是一场充满敌意、随口胡诌且严重偏离主题的表演。 然而,就在这片混乱与攻击性中,一个奇特的现象浮出水面:他对中国的态度,竟然显得出人意料地温和。这到底是一种战略退缩,还是服务于某个更大算盘的精心布局?想要看懂特朗普,就得拆解他话里话外的潜台词。 首先,他巧妙地重塑了中美矛盾的焦点。他没有把炮口对准那些高风险的地缘政治难题,而是把火力集中到了美国普通人最关心的话题上:饭碗。 他抱怨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和宽松的环保法规,抢走了美国的制造业岗位。他还点名巴黎气候协定,指责其对中国的约束太松。就连在谈到俄乌冲突时,他也不忘敲打一下中国和印度,说他们在购买俄罗斯能源。 看,所有复杂的地缘博弈,都被他简化成了一笔笔经济账。这种叙事,完美配合了他“我建立了史上最伟大经济体”的自我标榜。他的听众不是在场的外交官,而是国内的选民。他想传递的信息很简单:中美之间是一场经济战,而他,是那个能打赢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他没说什么。那份“未提及”清单,信号量巨大。所谓的“印太战略”,消失了;敏感的台海议题,被跳过了;就连南海争端,也只字未提。 这种刻意的沉默,让一些观察家感到困惑,猜测他是不是被中国最近的大阅兵“吓到”了,或是被中国的综合实力搞得没了方向。 但来自同济大学的一位教师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这或许根本不是示弱,而是一种美国国策调整的需要。与其陷入一场高风险、低回报的外部对抗,不如先回头解决自己国内发展动力不足的核心问题。这是一种成本计算后的务实选择,把宝贵的战略资源从硬碰硬的领域抽离出来。 想准确给特朗普的对华态度定位,就必须看看他把最猛烈的炮火对准了谁。在这场演讲的“敌人”序列里,中国显然不是主角。 他对联合国的攻击堪称全方位无死角。从质疑这个组织的存在宗旨,到吐槽会场的提词器失灵、电梯故障,甚至不忘补上一句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差点因电梯摔倒的八卦,还翻出了自己当年竞标联合国大楼翻修工程被拒的陈年旧账。 他对着主张开放边境的国家咆哮“你们的国家见鬼去吧”,把气候变化政策贬低为一场“绿色骗局”。欧洲媒体普遍认为,他们才是这次攻击的主要目标。现场听众的反应也说明了一切:会场多次响起哄笑声,演讲结束后只有零星礼貌性的掌声。 在这场火力全开的表演中,中国更像是一个被顺带提及的经济竞争对手,而不是那个需要被摧毁的头号敌人。在他“美国优先”的世界观里,真正侵蚀美国主权的是全球主义建制和那些“搭便车”的盟友。 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对华“软化”。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一切外交都为内政服务。特朗普通过窄化议题、回避热点和转移火力,成功地将对华关系这盘复杂的棋,简化成了能让他对国内基本盘讲好故事的牌。这种充满矛盾的姿态,预示着未来的中美关系,将更加难以预测。 信息来源:口无遮拦!特朗普在联大,1小时“骂”遍全世界 2025-09-24 09:17·观察者网
特朗普“骂”了将近一个小时,192国“不敢“还口,古特雷斯忍不住说了一句话。
【46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