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年,隋将屈突通遭到李渊部队的围堵,他刚要抵抗之时,竟看到自己儿子从敌军中走

历史故事收集者 2025-09-25 22:36:57

617年,隋将屈突通遭到李渊部队的围堵,他刚要抵抗之时,竟看到自己儿子从敌军中走出。他刺心切骨,仍未投降,没成想,敌军中又走出一人,让他瞬间崩溃。

隋末朝廷日益腐朽,各地起义纷纷而起,屈突通一直奋力抵抗起义军。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屈突通率兵镇守河东,以防李渊入长安。

李渊大军势如破竹,调虎离山,一边留军继续围困河东,一边率大军直入长安。屈突通反应过来,急忙将河东交给手下部将尧君素,自己则率兵前去阻拦李渊。

可他在潼关与刘文静的部队展开一战,手下桑显和因作战失利,导致全军覆没,屈突通处境艰难。这时,有人劝他投降。

他摸着自己的脖子,满眼哀怨地说道:“我一生侍奉了两位皇帝,如果不能救国于危难中,我这个脖子迟早为国挨一刀。”

这时的他已经下定决心:死扛到底,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就以身殉国。可是李渊却一直惦记着他,想让屈突通归降于他。

在李渊攻进长安没多久后,屈突通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长安家中的家仆。他起初心中纳闷:“家仆兴致冲冲的,有什么好消息?”

可当他知道家仆的来意后,顿时大怒。长安家眷已成俘虏,这次家仆前来也是劝降的,家仆万没想到,他等来的是屈突通的一声指令:“就地斩首!”

这时的屈突通铁了心要奋战到底,他决定立即前往洛阳,再联合洛阳的部队夺回长安。临行前,他将心腹桑显和留下继续镇守潼关。

并叮嘱桑显和:“一定要坚守到底,等我回来。”桑显和郑重地承诺:“誓死不降!”屈突通放心地率军前往洛阳。

可是屈突通万万没想到,他前脚刚走,桑显和就向刘文静投降了,屈突通感叹人性的善变,只得继续前行,刘文静的骑兵队却一直尾随。

很快,两军相遇,屈突通准备继续抵抗。可正在这时,从刘文静部队中走出一人,屈突通定睛一看,正是自己的儿子——屈突寿。

而他儿子前来的目的,也是让自己的父亲看清局势,回头是岸。屈突通大怒,冲着儿子就骂道:“乱臣贼子,你我过去是父子,今日就是仇敌!”

一面是自己的儿子,一面是自己效忠的国家,他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狠了狠心,随后冲手下一挥手,说道:“准备放箭!”

正在士兵们犹豫不决之时,又一个人冲了出来,这个人说的一句话,却让屈突通完全崩溃了。

这人就是刚刚投降的、自己曾经的心腹桑显和。他冲着士兵说道:“你们的家都在关中,你们还要到哪去?想无安身之地吗?”

屈突通的队伍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纷纷放下了兵器,他们只想回家。这时的屈突通孤身一人、心如死灰,放声大哭,悲壮地投降了。

他见到李渊后,李渊对他非常热情,并连升三 级。屈突通也明白,李渊拿他立楷模呢,用来招降其他还在顽抗的隋朝官员。

没多久,李渊交给屈突通一个艰难的任务,派他去劝降自己曾经的手下——尧君素。屈突通想起,自己出兵阻拦李渊时,还留下尧君素镇守河东呢。

然而现在自己却要说服他,未免有些难堪,可他还是硬着头皮去了。来到河东城下,老部下尧君素见到他瞬间便泪流满面。

因为他看到了屈突通的装束与身后的起义军,心情十分复杂,好不容易等到自己的老领导,却已成为敌对双方。

尧君素伤感地说道:“说好了忠于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屈突通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直流地回道:“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投降呢?大局已定,老弟还是降了吧!”

尧君素一听这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冲着老领导怒说道:“皇上委以重任于你,你竟偷生投降,还来劝降我,你胯下的马还是代王赐的,你还有脸骑!”

屈突通也是惭愧,更加痛苦,只能说道:“我也是力量枯竭,不得已才到这一步啊!”尧君素冷冷地回道:“是吗?可我还有力气,你不用说太多了!”

说完,尧君素转身离开了,这也是两人之间最后一次直接对话。之后两人真的各走各路了,屈突通一路平步青云,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

而尧君素一直坚守河东城,直到唐朝建立,他还在拼力固守,后来被侍从刺死,而后其手下依然继续坚守。

这几人不同的选择,在改朝换代这种背景下,又怎能说得清谁对谁错呢?屈突通一心叮嘱桑显和坚守下去,却转身遭到背叛。

待他受降后,又一心想要劝降老部将尧君素,可是他却誓死不从,一直坚守至死。事情没发生时,人们都有壮士情结,认为自己可以勇于殉国。

可真事到临头时,人也会选择求生,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历史上也有很多“择明主而仕”的贤士,又怎么去分辨这到底是背叛还是明智呢?

至于尧君素的守节尽忠,也是可贵的,即使那时的隋朝不再得人心,他还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他不仅忠于皇帝和国家,更忠于自己的承诺与信念。

说到底,在特殊的环境背景下,他们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选择又将他们推向了不同的结局,可他们也只是被命运愚弄之人,不必区分是非对错。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