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还会有人去贵州投资8个亿? 这个重庆老板的经历,把“投资教训”写得直白。 2017年,重庆泰克公司老板唐显策,盯上仁怀市白酒废水处理项目。当地酒厂多,废水排不掉是刚需,政府招标25年特许经营权。他砸8亿建安龙场废水处理厂,买进口设备,招200个工人。2022年6月,突然收到解约通知,厂区被封,设备停转,工人领不到工资。2025年9月24日仁怀市成立调查专班,承诺保护企业权益并严肃追责非法行为。 很多人说“投资不过桂云贵”,其实是老黄历。2023年贵州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大数据、新能源是招商重点。苹果、华为在贵安建数据中心,宁德时代在贵阳建电池厂,去年新能源新增投资300亿。仁怀的白酒产业占GDP60%,废水处理是刚需,但唐显策的项目卡在哪?协议写“处理量达设计值90%才付全款”,可近年酒厂改用环保设备,废水排放量减少,他的厂没达到负荷。他说“政府没协调酒厂送水”,政府说“没履行合同义务”,各执一词。 为什么这个老板会踩8亿的坑? ① 项目调研浅,没算清白酒产业的变化。仁怀推“白酒+环保”,酒厂自己建了小型处理设备,他的大项目成了“过剩产能” ② 协议没看透,“处理量”是“设计值”还是“实际接收量”,差一个词就亏上亿。违约条款写得模糊,政府说“没达标”就能解约 ③ 沟通不及时,争议出现后他找媒体曝光,没先协商,反而激化矛盾 普通商人投资,最怕“想当然”。贵州的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但产业升级快,传统产业的配套项目容易“过时”。签协议一定要找懂政府合同的律师,比如“处理量”的定义,差一个词就能亏掉所有家当。唐显策的悲剧,不是贵州的问题,是他把“政府背书”当“免死金牌” 有网友说“我哥在贵州做新能源电池配件,去年赚200万,不是贵州不能投,是没选对路”。这话扎心,很多人把“失败”归给“地方不行”,其实是自己没踩对赛道 要我说,“投资不过山海关”“不去桂云贵”是偷懒的借口。贵州有大数据机房,有新能源矿场,有绿水青山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金饭碗。但端碗的方式要对——先摸政策风向,再算成本账,最后把协议的每一个字啃明白。唐显策的8亿,买的是“想当然”的教训 你觉得投资贵州,最该避开哪些坑?
“压”了三年的茅台镇“欺商”案终曝光重庆老板将多年积累的财富和技术押注到茅台镇
【110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