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指导说他带过最强的运动员是孙颖莎和王楚钦,我第一反应就愣了——那张继科呢?大满贯得主,当年“藏獒”的狠劲儿可是刻在球迷骨子里的。但听完他后半段话,我后背直接窜起一股凉意,原来这“强”根本不是咱们想的那回事。 他说的强,不是单打赛场上谁能一路杀到底当孤家寡人,而是在德班世乒赛那种级别的硬仗里,孙颖莎、王楚钦俩人脑子里像装了仨操作系统,切换起来连个卡顿都没有。你想啊,打单打的时候,他们得把自己活成“自己的神”,球路、节奏全凭自己判断,每一拍都得盯着对手的漏洞往死里打,眼里就没别的,只剩赢;转头打双打,立马就得变样,成了搭档的“左手”——不是真当工具人,是得精准补位,搭档想侧身攻,你得提前预判把反手位护住,搭档节奏慢了,你得悄悄提速带起来,俩人的跑位、出手得像一个人长了四只手;到了混双更要命,直接成了另一个人的“半条命”,孙颖莎和王楚钦那股子“莎头”默契不是吹的,有时候一个眼神没到,球已经送到位了,连呼吸都得跟着搭档的节奏走,生怕自己慢半拍拖了后腿。 更离谱的是时间——上一秒还在单打赛场当孤胆英雄,拼得浑身是汗,下了场歇十分钟,毛巾没擦干净呢,就得往混双赛场冲,脑子瞬间从“单打模式”切到“混双模式”。普通人上班开个会还得先缓五分钟进入状态,他们倒好,零点几秒的球速里,不光手上得跟得上,脑子还得完成“系统重启”,刚才单打对手的弱点、战术全得暂时清空,立马装进混双搭档的习惯、对手的套路,这哪是打球,简直是在跟自己的神经较劲。 这根本不是单纯练技术能练出来的,技术好的运动员一抓一大把,但这种能在高压下切换自如的本事,是天赋,更是铁打的神经。咱们平时应付工作报表、家里琐事都能愁得掉头发,他们呢?要在全世界球迷的注视下,在赢球就欢呼、输球就可能被质疑的压力里,把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切换做得丝毫不差。 别总盯着他们拿冠军时举着奖杯笑的样子,也别酸他们“拿冠军拿到手软”。多看看他们下场时湿透的队服,看看他们刚打完单打就往混双赛场跑的背影,想想他们在更衣室里可能就靠几口能量胶、一瓶水撑着,还得强迫自己集中精神——能扛住这种压力熬下来,才是真的强,比单纯拿多少个冠军都让人佩服。
怪不得孙颖莎和王楚钦重出江湖,因为排名太低了,需要挽救种子位!这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