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突然戴万龄叫出了200多名持枪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9-24 19:44:25

1932年,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突然戴万龄叫出了200多名持枪壮汉,这时王德林大惊失色:万龄,万万不可胡来!但没想到戴万龄大笑着说了一句话,让所有人佩服不已。 1932年春天,吉林敦化的积雪还没化透,冷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王德林带着他的救国军残部踏进了沙河沿村,队伍里的兄弟们棉衣破得露出絮,枪膛里没剩几颗子弹。 他们刚和日军在额稷打过一场硬仗,伤亡惨重,眼下急需粮草弹药支撑下去。 王德林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沙河沿住着一位叫戴万龄的大地主,这人虽是富户但素有侠名,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念头上门求援。 戴万龄可不是普通地主。祖上是山东掖县人,闯关东来到东北,三代人勤扒苦做才在敦化扎下根,成了沙河沿一带的首富。 别人攒钱买地置房,他却悄悄变卖家产,囤枪支弹药,还在后院练起了家丁。九一八事变后,他更明着对家人说:“这世道,钱堆里睡不安稳,得准备打鬼子。”家里挂着“精忠报国”的牌匾,六个儿子名字里都带个“克”字,意思是克敌制胜。 王德林刚进戴家院子,还没开口说募捐,戴万龄忽然大手一挥,后院瞬间冲出200多名持枪壮汉,个个精神抖擞、枪械整齐。 王德林心里一咯噔,手按上了枪匣:“万龄,万万不可胡来!”却见戴万龄哈哈大笑:“王司令,别误会!这些弟兄不是我护院的,是我戴家送给救国军的! 咱不当亡国奴,要跟你一起打鬼子!”这句话掷地有声,在场的人无不震撼动容。 戴万龄是铁了心要抗日。他不仅把训练好的壮汉全数交给王德林,还当场开仓捐粮、献枪弹。五百石粮食、两百条枪,还有五十名青壮劳力,眨眼间成了救国军的坚实后援。 这不是简单支援,而是倾家荡产的付出——戴万龄早就开始变卖土地换武器,遣散佃户,组织家丁操练,就等一个机会全力报国。 戴家儿郎更是全员上阵。戴万龄带着五个儿子、二弟戴万春、叔辈弟弟戴万珠等五十多名族人,组成二百多人的队伍加入救国军,被编为第五营,人称“戴营”。 他们打的第一仗就是敦化县城攻坚战。戴万龄亲率三个儿子炸城门、冲敌阵,虽然日军反扑凶猛,戴家祖宅也在战火中塌了,但戴万龄站在废墟前说:“家没了可以再建,国没了就真没了!” 接下来的五年,戴营转战吉东各地,专打游击夜袭、截运输队、端哨所。他们用猎户的陷阱战术在镜泊湖一带神出鬼没,缴过日军整车物资,还救下过重要地图。 王德林的救国军原本孤军奋战,得戴家加入后声势大振,短短数月从几千人扩到六万多人,控制吉东十余县,成了日军眼里一根拔不掉的硬刺。 战争残酷,戴家付出的是鲜血代价。六个儿子里四个战死沙场:戴克勤中弹感染不治;戴克志、戴克坚在小团山子弹尽粮绝,拉响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 最小的戴克政才22岁,在宝清县被二百日伪军包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以身殉国,遗书上只写“宁死不降”。女眷也一样刚烈。戴万龄的妻子寇氏带领妇女队照顾伤员,在一次日军偷袭中为掩护他人跳崖牺牲。 戴万龄自己更没退缩。1940年他重伤被俘,日军用烧红的铁板折磨他,逼问抗联情报。他咬碎牙根不吐一字,还对着鬼子骂:“戴家儿郎死光了,但中国人杀不绝!”最终壮烈牺牲。 而王德林 earlier被迫于1933年退入苏联,后辗转回国继续抗战,1938年积劳成疾在山东病逝,临终仍念念不忘收复东北。 戴营剩余部队后来融入东北抗联,成为第五军骨干;王德林创建的救国军也为抗联第四、第五军打下基础。 两个背景迥异的人,一个是从底层闯关东、拉杆子抗俄抗日的“响马司令”, 一个是散尽家财、满门忠烈的地主乡绅,却因共同信念结成生死之交,用行动诠释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齐心对外抗敌”。 如今再看这段历史,不禁感慨:英雄不问出身,只论家国情怀。戴万龄那句“骨头要比日本人的刺刀硬”,和王德林“不分党派,一致对外”的呼吁,至今仍振聋发聩。他们用生命证明了:只要民族精神不垮,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 信息来源: 人民网《王德林:一位“响马司令”的爱国人生》 新华社媒体《抗日英雄戴万龄和他的“戴家军”》

0 阅读:3

猜你喜欢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