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执着高铁而非廉价航空?说白了,中国就是在赌,赌未来用电不要钱,从现在的趋势来看,中国已经赢麻了! 说起中国交通这事儿,大家伙儿总觉得高铁到处跑,坐着舒服又快,可为啥不学欧美那样搞廉价航空呢?廉航听着就亲民,票价低,飞得快,理论上能解决大把出行需求。但中国从头到尾就把宝押在高铁上,到2024年底,高铁总里程已经冲到4.8万公里,占全球七成多。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算准了长远账。核心逻辑就一个:能源。航空烧油,高铁用电。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得吓人,超过七成,国际油价一波动,整个航空业就跟着抖。反观高铁,电力来源本土化,还能搭上可再生能源的顺风车。过去十年,光伏发电成本直线往下掉,降了八成,风电也降了六成多。这赌注押得准,现在看,中国高铁运营越来越便宜,航空那边还得捏着鼻子看油价脸色。 先聊能源这块儿吧,这才是根儿上区别。全球航空运输离不开航空煤油,这玩意儿基本就是石油提炼的,价格跟国际地缘政治绑得死死的。2022年,国际油价飙到140美元一桶,国内航空公司直接亏了2160亿元,平均每天6亿的窟窿。想想看,廉价航空再怎么抠门,燃料成本占运营费的30%以上,一涨价,票价就得跟着水涨船高。欧洲中东那些冲突一闹,石油供应链就卡壳,美国那边还得赶紧放开联邦土地的钻探限制来补窟窿。亚洲廉航公司对冲比例低,本来就靠现价油过日子,油价跌了他们乐呵,涨了就哭爹喊娘。中国石油进口多,外部风险大,航空业一依赖进口燃料,就等于把脖子伸给别人掐。 高铁不一样,它全靠电拉动。电力这东西,中国自己玩得转,水电、风电、光伏全线开花。国家能源局数据,风电成本从十年前降了60%,光伏更猛,全球加权平均成本2023年就降了12%。中国贡献了七成光伏组件和六成风电装备,直接把全球发电价拉下来。海上风电成本降73%,陆上风电降57%,这些数字不是吹的,都是国际能源署和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报告里摆着的。中国装机容量早超火电,西北戈壁的风机阵列、青藏高原的水电站,加上屋顶光伏,到2040年,太阳能和陆上风电成本还能再降66%和47%。高铁正好吃这口饭,电力本土生产,不用看别人眼色。 再说国情适配,高铁这模式太对路了。中国地大物博,人口14亿,春运一到,十几亿人次迁徙,航空运力再大也兜不住。机场资源本来就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机场少得可怜,建一个还得异地航站楼,成本高效率低。廉航想覆盖偏远线,得靠补贴和低票价,可油价一跳,补贴就跟不上。反观高铁,线路国家统筹规划,填平了飞机的灵活短板。准点率稳在90%以上,极端天气下还能跑,航空延误取消那是家常便饭。京沪高铁全程四个多小时,进站出站加起来也就二十分钟,飞机飞得快,可总时长拉平了没优势。人口流动这么大,高铁负载强,一趟拉上千号人,效率碾压航空。 产业链安全这层,更得细说。全球大飞机就波音和空客俩巨头,零部件售后全捏他们手里。国际关系一紧张,供应卡脖子不是新鲜事儿,小国机队一半停飞的案例就有先例。中国要是全押廉航,进口依赖高,风险不小。高铁从引进消化到国产化,关键部件全自主了。动车组生产直接拉动600多家企业,上下游辐射1500多家,就业岗位海了去。京沪高铁一建,施工期就用掉700多个单位、11万工人,沿线城市GDP增速平均提1.5个百分点。产业转移、旅游开发、人口流动,全跟着动起来。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产业链出海,雅加达到万隆时间从三小时缩到40分钟,通车后旅客超1000万,为印尼经济注活力。这不光是交通,还带出一整套标准和技术输出。 经济拉动上,高铁是真金白银的引擎。铁路部门包括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设计咨询,全链条国企领头,国资委管着,效率高统筹好。固定设备像车站、电气化、信号系统,中游移动设备制造,上下游企业上千家。2024年中国高铁报告显示,形成了完备成套技术体系,覆盖建设、制造、运营全流程。出口风险有,但机遇大,投资环境摸透了,政治经济安全把关严。相比之下,廉航产业链短,依赖进口飞机和油,回收周期长,油价波动一波带一波。中国高铁领跑全球,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通达,1-3小时圈层全覆盖。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沿线发展。 国际上,廉航模式听着好,可隐患多。欧美亚州廉航多,对石油依赖重,油价大跌时受益大,因为对冲少,直接吃现价便宜货。但涨价时,亚洲公司对冲比例低,亏得更狠。全球供应链风险新常态,地缘政治、网络安全、能源波动,全是雷区。中东冲突一闹,石油供应威胁大,OECD国家加速能源转型。中国早看清这点,赌电力零碳化,从2010年起,陆上风电成本降40%,零碳电力装机超火电。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说,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光伏成本降60%和80%,中国功劳最大。回头看,这盘棋下得值。中国高铁不光改了出行,还在能源安全、产业升级、区域协调上放大招。
中国为啥执着高铁而非廉价航空?说白了,中国就是在赌,赌未来用电不要钱,从现在的趋
纸短情长啊
2025-09-24 00:43: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