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海一位百岁老人在老伴离世后,将3000万售房款各分给子女400万,唯独给小儿子200万,小儿子不满起诉要求重分,老人当庭反驳,指责其早已私占一套公租房,实属贪心,但更意外的是,这场母子对簿公堂的纠纷,一审和二审法院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判决!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奶奶的家中为父亲留下的五处房产作出安排,为了防止兄弟姐妹因财产分割生出嫌隙,六个子女与母亲坐在一起,郑重其事地签下了《家庭协议》,协议约定:无论何时分配这些房产,六人均等,谁也不得多得、少拿一分,看似铁板钉钉的文字,背后却埋下了日后难以调和的隐患。 2009年家中那套公租房从父亲名下悄然易主,小儿子明明将承租权变更到自己名下,这一变化,虽未引起天翻地覆的反应,却如同石子落入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家中其他兄弟姐妹虽觉心中不快,却念在手足情分,并未深究,李奶奶也未追问,一切仿佛都可以在亲情的遮蔽下暂且搁置。 2021年,市中心那套久未动用的私房以近三千万元的价格卖出,李奶奶面对巨款,心中谨记协议精神,将大部分款项按份分配,五个子女各得四百余万元,而明明只分到了两百万,有人或许会觉得奇怪,协议明明写得清清楚楚,六人均分,为何明明少得一份?答案其实早在那套早被收入囊中的公租房里,李奶奶心里自有一笔账:明明早已占得便宜,如今怎能再与他人平分售房款?而五个子女也都默认母亲的安排,毕竟明明独占公租房的事实不容忽视。 可协议的严肃性却让明明不能释怀,他始终认为,协议是全家的底线,房产性质不同,不应混为一谈,公租房在他看来不过是一纸承租权,市值远不及私房,明明拿到两百万的那一刻,心中的不平化作行动,一纸诉状递交法院,将母亲与五位兄姐一同推上被告席。 法庭内外,亲情与利益的争夺如同两股暗流,明明坚称,协议未分房前,任何变更都不影响日后分配,公租房归属与否与当前售房款无关,李奶奶则强调,明明独享公租房已有多年,若按协议再均分售房款,实质上是明明多得一份,对其他子女极不公平,五位兄姐也站在母亲一边,认定明明早已“提前支取”了属于自己的份额。 一审法院支持了明明的主张,判定李奶奶需补足明明应得的差额,判决理由很直接:协议白纸黑字,既然未曾约定公租房可抵私房份额,单独处理为妥,对李奶奶而言,判决如同晴天霹雳,她本以为自己做到了公正无私,没想到却被认为“分家不公”,五子女更觉委屈,眼见母亲因判决郁郁寡欢,心生愤懑。 可法律并非永远冷冰冰地只看文书,二审法院展开更加细致的调查,关注的已不只是协议文本,而是协议背后的家庭现实,明明在分配未完成前,未经全家同意,私自将公租房承租权变为己有,虽然形式上合法,却违背了家庭协议的平衡精神,二审法官认为,五处房产作为“整体套餐”,任何人提前享有,应当在后续分配时予以补偿,李奶奶少分明明两百万,实为平衡利益,反映了协议的真实意图与家庭伦理。 终审结果出炉,明明的诉求被驳回,李奶奶终于松了口气,兄弟姐妹也觉得母亲总算讨回了公道,家人间虽有芥蒂,至少表面上的公平得以维护。 可判决之外,家庭的余波却难以平息,明明走出法庭,没有回头看一眼母亲和兄姐,心中那份委屈与愤懑无处安放,母亲深夜难眠,反复思量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她本想用协议守住家庭的和睦,没想到反而让亲情蒙上阴影,兄弟姐妹们虽然维护了母亲与家庭的利益,却也明白,从此以后,这个家再难回到最初的温馨。 更令人感慨的是,这场风波并未以“彻底胜利”收场,李奶奶和孩子们最终决定撤回对明明公租房的分割起诉,不再追究明明独占公租房的责任,五个兄姐放弃继续争取的权利,只为换得家庭表面的平静,明明虽然诉讼失败,却保住了公租房,家人各自让步,似乎是法律之外的一种默契休战。 信息来源:安徽商报——百岁老人3000万卖房款分小儿子200万被其起诉分少了,母亲:5处房产协议均分6名子女
“亏大了!”杭州,女子一口气花16万,租了一套87平的房子15年,算下来每月租金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