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印度突然宣布了 9月21日,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业企业协会(Nass

红楼背疏影 2025-09-23 18:08:45

就在刚刚 印度突然宣布了 9月21日,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业企业协会(Nasscom)发布声明,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H-1B签证新规表示担忧,该规定将签证申请费用大幅提高至10万美元。 白宫随后澄清,这并非年度费用,而是一次性征收,仅适用于新的抽签申请,不波及现有签证持有者或续签情况。 这绝不是简单的移民政策调整,而是一场针对全球高科技人才流动的"精准狙击"。美国一边喊着要吸引顶尖人才,一边对依赖H-1B签证的印度IT企业施以重拳。 先看数据:目前美国H-1B签证基础申请费仅几百美元,新规骤增至10万美元,涨幅超百倍。白宫强调"仅限新申请抽签者",但印度IT外包企业每年新申请占比极高。 以Infosys、TCS为例,其每年新签H-1B数量均超3000份,单家企业的额外成本将直接增加3亿美元。这个数字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不是小数目,尤其是那些利润率本来就不高的外包服务企业。 这记重拳,明显冲着印度IT外包模式而来,该行业年产值近2000亿美元,其中60%营收来自北美市场,高度依赖H-1B签证输送工程师。 若成本暴涨,企业要么裁员缩规模,要么将涨价转移至客户——最终拖慢全球数字化进程。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做法可能打破全球IT服务市场现有的价格体系,引发连锁反应。 特朗普团队算准了这一点。2022年其智库报告曾直言:"印度IT企业利用签证漏洞压低价竞标,挤占美国本土就业。" 新规实为"精准保护主义",借签证费之名,行贸易壁垒之实。这种做法看似保护了美国本土就业,实则可能损害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因为许多美国科技公司同样依赖印度IT人才来完成项目。 H-1B签证自1990年设立以来,一直是美国吸纳全球科技人才的主动脉,印度籍占比超70%,硅谷巨头中印度裔高管频出,谷歌、微软CEO皆由此路径崛起。但近年来,该签证逐渐沦为党争工具,反映出美国在全球化与保护主义之间的摇摆。 2017年,特朗普首提"买美国货、雇美国人",要求H-1B申请薪资门槛提高40%,逼企业优先雇佣本土员工;2020年大选前,他以疫情为由暂停H-1B发放,被批"借卫生危机排外";2023年,拜登虽放宽限制,但共和党州议员联合提案"终止抽签制",改按薪资高低分配名额。这种政策反复不仅让企业无所适从,更让全球人才对美国的态度产生疑虑。 两党表面上争的是移民政策,实则是科技主导权之争。美国焦虑中国在AI、量子计算等领域的追赶,又忌惮印度借IT外包渗透产业链,只能卡住人才通道"双向排毒"。 白宫紧急澄清"仅征一次",绝非心软,而是避免三大误伤:现有签证者:若波及85万存量持有者,恐触发大规模法律诉讼;美国雇主:苹果、亚马逊等依赖印度工程师,集体游说压力巨大;国际形象:彻底锁死签证将逼欧洲、日韩企业转向加拿大、澳洲。这种紧急澄清也反映出美国政府内部存在的分歧,不同利益集团在人才政策上有着不同的诉求。 但"一次性收费"仍极狠——直接拉高新兴企业出海门槛。初创公司若想聘印度工程师,10万美元成本足以劝退。 这恰好契合美国"护住本土科创、压制外国竞争"的战略,对于资金紧张的初创企业来说,这个费用足以改变其人才招募的战略布局,甚至可能影响其技术路线选择。 新规更深层意图,是掐断中印"技术联姻"。近年中国科技企业频繁招募印度工程师,如字节跳动印度研发中心曾聘超2000人,华为2024年班加罗尔实验室扩招30%。 美国此举一石二鸟:对印:抬高其IT成本,逼产业回流美国;对华:阻断中印技术合作路径,延缓中国获取印度软件人才。 类比2024年荷兰限制光刻机技术员赴华,人才流动已成科技战新前线。谁掌握顶尖人力,谁就握紧下一代技术霸权。 如今全球科技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国都在出台各种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若新规落地,美国看似短期得利,实则透支信誉。全球人才终将用脚投票——当硅谷不再开放,创新中心自然会向别处迁移。 历史证明,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才是吸引顶尖人才的关键,过度保护主义最终可能适得其反。一些新兴科技中心正在崛起,如迪拜的数字硅谷、新加坡的科技园区等,都在积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10万美元签证费,暴露了美国科技自信的衰退。真正霸主应靠生态吸引人,而非靠壁垒封锁人,当自由女神举不起欢迎的火炬,灯塔之光也终将黯淡。 技术无国界,人才有流向。谁开大门,谁得未来,这句话在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真切。 各国应当认识到,在人才争夺战中,开放合作才是制胜之道,封闭保护只会导致落后。未来的科技领导者,必定是那些能够汇聚全球智慧、拥抱多元文化的国家和社会。 信息来源:美国宣布H-1B签证新政后,印度公民陷入恐慌 2025-09-21 21:50·参考消息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