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为什么要站在一起?其实有个俄罗斯的精英已经说出了答案。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对中俄关系说过,他认为中国既不是俄罗斯的盟友,也不是朋友,中俄只是恰好走到一起的同路人而已。 2014年当普京宣布接收克里米亚后,西方国家紧靠一起对莫斯科下了狠手,经济制裁和贸易禁令让俄罗斯喘不过气。 这时中国果断抛来了橄榄枝,能源合同、通信合作接连落地,俄罗斯金融市场里人民币的身影越来越多。 面对西方压力,中俄的关系就像两根被捆在一起的绳子,一股劲儿地往同一方向使力。 但这关系并不是哪一方主动提出来的,也谈不上什么传统情谊。其实从那一年开始,两国都清楚对方只是关键时刻能搭把手的伙伴。 中国在这一年稳定拿下便宜的天然气,俄罗斯则靠中国填补西方带走的市场空白。 大家不过是互相借了把力,你需要能源,我需要出口,顺便还能互相帮助在联合国顶住点压力。彼此都家底清楚,谈不上虚情假意,更多是现实所需。 两国关系之所以越来越紧密,跟各自承受的外部压力分不开。 2014年后,美国把亚太战略做得风风火火,钓鱼岛、南海问题层出不穷,中国在东边忙得不可开交,自然乐意让俄罗斯在欧洲那边替自己分担一些麻烦。 有了西伯利亚铁路当缓冲带,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更有了实际依靠。 同时,欧洲市场被制裁和限制堵死了,俄罗斯想要生活过得下去,中国的钱包和市场就成了最稳的靠山。可说到底,这更像是“一时合作”,而不是“生死与共”。 俄罗斯卖石油给中国,价格比平常要低不少,中国企业趁机进入俄罗斯市场,车子、电器销量猛增。欧洲企业撤离后,这边空出来的巨大份额自然不会浪费,中国制造一下就填了进去。 华为的设备、比亚迪的车,转眼就成了俄罗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虽说这种配合看起来默契,其实彼此心里都有一本账本。比如说,在叙利亚、哈萨克斯坦等一系列突发事务上,两国各有盘算。 遇到棘手议案,俄罗斯选择硬顶,而中国有时干脆投个弃权票;中亚出了乱子,一个派兵一个加哨,双方都没有松懈。协作有温度,但更有分寸,每一步都拿捏得清清楚楚。 最近几年,中俄签的经济大单越来越多,能源、科技、农业样样都有。但即使合作规模变大,实质上仍然各自留后手。 俄罗斯非常警惕外来人口流动,就把远东地区的农业用地租给中国农业公司,但期限只给了49年。中国也不是不懂防范,对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始终盯得紧。 既说不上是老朋友,也不能算纯粹交易。中俄这种关系,更像是同一条河上的伙计,遇到风浪时要结伴撑船,平时大家各管各的,不会把命运绑在一起。 这种现实主义的合作,没有虚头巴脑的承诺,但应付变化莫测的国际局势,反倒最管用。 所以说,中俄站在一块是被现实推着走的。俄罗斯想要靠近中国,是因为西方不留余地,中国乐意跟俄罗斯搭伙,是因为需要西边有个帮手。 双方都不是盲目热情,更没有什么兄弟情深,而是摆在明面上的利益。这种相互借力、各取所需的“同路人”模式,某种程度上也是真实世界中最合理的选择。
终于明白中俄免签为什么来的那么晚了!中俄互免后,其实来中国最多的是俄罗斯女孩,
【128评论】【9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