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打益州:折了军师还拼全班底,他到底会不会打仗啊? 最近刷到个挺扎心的讨论:“刘备取益州把荆州班底全调走了,连庞统都搭进去,这仗打得也太费劲了吧?说好的‘仁义之主’,怎么连块地盘都拿不下?” 这话听着刺耳,可细琢磨——要是打益州真这么简单,曹操早带十万大军杀过来了,轮得到刘备? 一、益州不是蛋糕,是带刺的铁西瓜 您以为益州是块肥肉?放东汉末年,它简直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第一重刺:地理关。益州被秦岭、大巴山裹成铁桶,进出的道儿就三条:北边剑阁栈道悬在悬崖上,走路都打晃;东边葭萌关(今四川广元)卡在嘉陵江边,易守难攻;南边雒城(今广汉)更绝,守将张任带着几千人,把个弹丸之城守得跟铜墙铁壁似的。曹操当年打汉中都头疼,刘备从荆州绕过来,等于跨着长江、大巴山玩“远程奔袭”。 第二重刺:人心关。刘璋虽被骂“暗弱”,但在益州经营了二十多年。当地豪族谯周、黄权,老百姓都认他这个“本地老板”。刘备打着“帮刘璋打张鲁”的旗号入蜀,表面兄弟,实则“假途灭虢”——稍微露点野心,立刻会被扣上“背信弃义”的帽子。 第三重刺:兵力关。刘备刚入蜀时,手底下就万把人,还是从荆州带的“老班底”。刘璋呢?成都城里有十万守军,麾下张任、李严都是能征惯战的将才。 二、刘备的“笨招”,藏着顶级生存哲学 都说刘备“大智若愚”,这仗打得最明显。 庞统刚入蜀时,给他出了仨主意:上策偷袭成都,直接端刘璋老窝;中策杀了刘璋手下的杨怀、高沛,吞他们的兵马再推进;下策退回荆州。 结果刘备选了中策。为啥?因为他算的是“长期账”——杀刘璋容易,可益州的豪族会记仇,老百姓会觉得他是“篡位者”,以后收税都得带兵镇着。后来他厚待刘璋,封他做振威将军,把刘璋的旧部全收编,益州才没乱套。 更绝的是调兵遣将。听说刘璋翻脸,刘备立刻让诸葛亮、张飞、赵云分三路杀过来:诸葛亮从荆州溯江而上,张飞走垫江截后路,赵云从江阳包抄成都。这三路人马像三把尖刀,把成都围得水泄不通。 最让人揪心的是庞统战死。雒城久攻不下,庞统亲自上前沿看地形,结果中箭身亡。有人说这是刘备指挥失误,可您想想:古代攻城本来就是九死一生,诸葛亮北伐打陈仓不也折了王双?雒城守将张任是出了名的猛士,换个将领来,未必能比刘备坚持得更久。 三、历史早给了答案:他的“难”,才是真本事 后世怎么看这场仗? 陈寿在《三国志》里写:“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翻译过来就是,这人能忍,会拉拢人。 再看同期对手:袁绍打曹操,官渡之战输在刚愎自用;吕布抢徐州,反复无常没人帮;曹操打汉中,打了半天没拿下,反而被刘备钻了空子。对比下来,刘备在益州的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的教科书。 结语:真正的强者,都在解最难的题 回到最初的问题:刘备打益州,真的统军水平差吗? 答案恰恰相反——他太懂“难”的价值了。地理难,他就先收民心;兵力难,他就整合荆州资源;谋士战死,他就调整战术。所谓“统军水平”,从来不是看有没有轻松赢的仗,而是看能不能在绝境里找出路。 益州之战,刘备交出的答卷是:用一年时间扎根,用一场战役奠基,最终让“汉昭烈帝”的名号刻进了益州的山山水水。这不是“能力差”,是“能力强”的另一种模样——能在复杂的棋局里,走出最稳的步数。 #三国演义# #刘备# #庞统# #张飞# #诸葛亮# #刘璋# #赵云# #刘璋是如何失去益州的#
公元219年,是蜀汉势力最鼎盛的一年,刘备拥有西川之地,还有汉中,荆州之地,面积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