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27岁,甚至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然而,张海迪不仅打破了这个“魔咒”,还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部令无数人泪目、敬佩的传奇! 2024 年初春,康复大学的筹建办公室里,70 多岁的张海迪正对着一份课程设置方案反复修改。 轮椅旁堆着厚厚的调研笔记,其中一页详细记录着西部残疾学生的求学需求 —— 这是她去年冒着严寒,坐着轮椅走访 6 个省份后整理的成果。 工作人员劝她多休息,她却笑着摇头:“这些孩子等不起,康复大学早一天建成,他们就早一天有机会圆梦。”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为残疾人教育事业奔忙的老人,曾被医生断言 “活不过 27 岁”,更曾在人生的多个十字路口,用倔强打破命运的枷锁。 1983 年,“向张海迪学习” 的热潮席卷全国。当时 28 岁的她,刚打破医生的死亡预言,却在荣誉面前保持着难得的清醒。 有出版社提出为她出版自传,承诺给出高额版税;还有地方政府邀请她担任荣誉职务,享受特殊待遇。 但张海迪都婉拒了,反而主动提出要去基层调研残疾人现状。 她坐着轮椅跑了十几个城市,在工厂车间、农村小院里,记录下残疾人就业难、康复资源匮乏等问题。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让更多人关注残疾人的起点。” 她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后来成了她投身残疾人事业的初心。 这份清醒,早在她 15 岁下放农村时就已埋下伏笔。 1970 年,张海迪跟着父母到聊城莘县农村,面对贫瘠的环境和身体的疼痛,她没有消沉。 看到村里孩子没地方读书,她主动提出办 “流动课堂”,每天推着轮椅挨家挨户接送孩子;发现乡亲们看病难,她从公社卫生院借来《针灸学》,为了掌握扎针技巧,她先在自己身上练手 —— 第一次扎足三里穴时,疼得她浑身发抖,却硬是咬着牙没拔出来,直到熟悉了针感才放手。 后来,她的针灸技术越来越熟练,不仅能治常见的头痛、关节炎,还帮一位瘫痪多年的老人缓解了症状。老人拉着她的手哭着说:“你比亲闺女还亲!” 在农村的 7 年里,张海迪还完成了另一项 “壮举”—— 自学完高中课程。没有课本,她就向知青借;没有老师,她就对着收音机听广播讲座。 有一次,她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却坚持趴在床上做数学题,母亲心疼地劝她休息,她却说:“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能多帮别人一点。” 正是这份坚持,为她后来考取吉林大学哲学硕士打下了基础。 1990 年备考期间,她因脊髓血管瘤复发做了手术,术后伤口还没愈合,就躺着用特制的支架固定书本学习。 监考老师后来回忆,考试时张海迪是坐着轮椅进考场的,答题时汗水浸湿了试卷,却始终没有停下笔。 写作,成了张海迪传递力量的另一种方式。1981 年,她开始创作小说《轮椅上的梦》,为了方便写作,她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木板,把纸固定在上面,胸口抵着木板写字。 有时候写得太久,胸口会磨出红印,甚至渗出血丝,她就贴块创可贴继续写。 这部小说出版后,收到了上万封读者来信,有残疾人说 “你的故事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也有健全人表示 “重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后来,她又翻译了《海边诊所》等外文著作,为了准确传达原文意思,她对照三本不同版本的字典逐句核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如今,张海迪依然保持着忙碌的节奏。作为康复大学名誉校长,她每周都会参加课程研发会议,推动设立康复治疗、辅助技术等特色专业; 闲暇时,她还会通过视频连线,和偏远地区的残疾学生交流,鼓励他们坚持梦想。去年,她还牵头成立了 “残疾人创业扶持基金”,帮助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实现就业。 有人问她,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拼,她笑着说:“医生说我活不过 27 岁,现在每多活一天,都是赚来的,当然要用来做有意义的事。” 从打破死亡预言的少年,到推动残疾人事业的领军者,张海迪用一生证明:生命的长度或许有限,但宽度和深度却可以靠自己拓展。 如今,70 多岁的她,依然像一束光,照亮着千万残疾人前行的路,也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 信源:三联生活周刊——张海迪:永远挑战命运
惊!医生正被社会悄然“边缘化”昔日备受敬仰的医生,如今竟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1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