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光刻机一旦突破,发展就会不可阻挡。而采用国产芯片手机降价的那一天,就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科技战全面胜利之时。 光刻机这玩意儿,在半导体圈子里就是个核心命门,谁掌握了它,谁就抓住了芯片制造的牛鼻子。中国这些年砸重金搞国产光刻机,总算看到点曙光了。拿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来说,2025年5月他们交付了首台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这事儿搁以前想都不敢想,直接填补了国内高端装备的空白。到9月份,这设备的国产化率已经超85%,核心部件基本靠自己搞定,只剩少数进口件儿在卡脖子。 为什么说一旦突破就势不可挡?因为光刻机不光是机器,它牵动整个产业链的节奏。以前用进口的ASML设备,出点小毛病就得跨国协调,调试参数、维护保养,拖拖拉拉,良率上不去,成本高得离谱。现在国产机子上线,内部协作顺溜多了,问题一冒头,团队内部直接联动,效率蹭蹭往上窜。这不光省钱,还让迭代速度快起来,中国从低端芯片爬坡到中高端的步伐稳了。 半导体这行,效率就是生命。华为的海思芯片就是活例子。2025年上半年,麒麟系列芯片从7nm到5nm制程都实现了量产,自研CPU架构、5G调制解调器和AI加速器全套上马。海思的高性能ADC芯片AC9610也在3月发布,6月底就批量供应了。这背后是整个供应链的国产替代在发力,华为不光自己设计,还拉动上下游企业一起上。昇腾系列AI芯片也跟进,950、960、970一代代推,打破了英伟达在算力市场的垄断。以前芯片供应卡脖子,华为手机一度掉队,现在产能回升,麒麟9000S回归,Mate 60 Pro销量破3000万部。产业链上,14nm良率达到国际水平,N+1和N+2工艺支撑起高端应用。海思订单占中芯国际14nm以下制程的超50%,这不光是华为的事儿,是整个生态在抱团取暖。国产化率高了,设计到封测的环节都缩短了,成本自然下来。 中芯国际作为晶圆代工龙头,2025年的表现更亮眼。一季度营收同比增29.4%,净利润暴涨166.5%,晶圆销量涨27.7%,产能利用率到89.6%。二季度月产能折合8英寸99万片,利用率92.5%,创近年新高。上半年总营收323.48亿,同比增长23.1%。他们没闲着,全国四大基地——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的12英寸厂同步扩产,目标2025年总产能翻倍,破200万片每月。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是重点,工业汽车应用占比升到10.1%。资本开支543.47亿,全砸在先进制程迭代上,从90nm到14nm量产,N+1工艺接近7nm水平。为什么这么拼?因为市场需求回暖,本地化供应链需求强,晶圆代工订单回流本土。全球智能手机电脑出货量增,高效能运算拉动前端逻辑技术,产能扩张正好赶上趟儿。 芯片价格这块儿,变化最接地气。2025年,国产芯片单价直线回落,高性能处理器压到台积电的三分之一。成熟制程竞争白热化,中国大陆12英寸代工价打台湾厂六折,8英寸更低。通用接口芯片降33.59%,栅极驱动降22.13%。这不是简单降价,是产能跑起来了,良率高了,规模效应出来了。手机端直接体现,搭载麒麟的新机标价降两成,北京商场里货架上摆着,顾客一看性能不输进口,性价比拉满。华为Pura 70系列进军国际,拆机显示9010芯片全本土化。国产手机均价从2685元爬到4000元,但这是高端化趋势,低端机型交货周期缩短到15-20周,价格战打得更猛。采用国产SoC的手机,比用进口的便宜1/3,芯片贵啊,占总成本大头。双11旗舰机虽小涨100-500元,但整体趋势是降,本土芯片渗透率高了,供应链稳了,消费者买账。 这背后,美中科技战的影响没法忽略,得说严谨点。美国从2020年起加强出口管制,2025年3月把数十家中国实体拉黑名单,禁止半导体和先进技术贸易。4月要求英伟达H20芯片特殊许可证,升级到逐项审批,从绿色通道变繁琐流程。中国反击也快,9月13日商务部公告,对美国进口模拟芯片反倾销立案,就集成电路措施启动反歧视调查。去年12月对辉达反垄断调查还在跟进。这不是单方面事儿,全球供应链都震。特朗普时代关税战升级,2025年4月中美互加关税,芯片中间财价格急涨,华强北囤货潮起。但中国没乱阵脚,自2020年加速国产替代,科创板和集成电路基金扶持,计划2025年自给率70%。美国打材料战,扩及14nm成熟制程,中国则推EUV光刻机试产,2025年Q3用激光诱导放电等离子体方案,简化LPP路径。专家说,这加速脱钩,但中国厂商转向本土,订单锐减台积电份额。
“对中国封锁光刻机,最后活不下去的会是西方企业”——荷兰光刻机巨头的这句话,戳
【2评论】【17点赞】
让心清醒
又是“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