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铃木修说:“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以1块钱的价格,把铃木50%的股份卖给了长安,怒而退出中国市场,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铃木现在“混”得怎么样了? 铃木退出中国后,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了印度市场,事实证明这个选择让它捡回了一条命。早在1983年,铃木就极具前瞻性地在印度成立了合资公司马鲁蒂铃木,比进入中国市场还早了十多年。这种早期布局让它在印度汽车市场深耕四十多年,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不折不扣的“车界一哥”。 2023-2024财年,马鲁蒂铃木卖出了213.5万辆汽车,销售额达到1.35万亿卢比,同比增长近20%,在印度乘用车市场占据着41.5%的份额,这个数字让其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在印度的街头巷尾,几乎每两辆车里就有一辆是铃木的产品,从最经典的Alto小型车到后来推出的VitaraBrezzaSUV,铃木精准抓住了印度消费者对高性价比车型的需求。 更厉害的是铃木没有死守小型车阵地,近年来及时跟进印度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需求,加大了SUV车型的投放。这一转型成效显著,光是去年一年就卖出了超过64万辆多用途汽车,包括SUV、跨界车等,季度利润更是暴涨48%,股价也跟着上涨22%,超越塔塔汽车成为印度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商。 现在的马鲁蒂铃木不仅在印度本土风光,还把车卖到了海外,2024-25财年上半年出口量就达到14.7万辆,同比增长12%,成了印度汽车出口的领头羊。 当然,铃木也知道光靠印度市场不够保险,尤其是在全球电动化浪潮下,这家一直沉迷燃油小车的车企不得不开始转型。2019年,铃木拉来了个强力盟友——丰田汽车以5%的股份入股,两家公司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这步棋被业内看作是铃木的“续命之举”。 按照合作计划,马鲁蒂铃木从2025年起开始向丰田供应自主研发的纯电动SUV,这些车将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工厂生产,采用的电动平台是铃木、丰田和大发联合开发的。 铃木自己的首款纯电动车eVITARA也定于2026年初在日本发售,定价约合人民币19.3万到23.8万元,WLTC工况续航最高可达520公里。为了实现电动化转型,马鲁蒂铃木计划在本财年投入10亿美元,用于新工厂建设和电动车研发,还喊出到2031年推出6款电动车、年产能接近7万辆的目标。 但中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突飞猛进,铃木的转型步伐明显慢了半拍。它的首款电动车要等到2026年才上市,比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晚了整整一个时代。而且受限于小型车的技术路径,铃木电动车在续航、智能化等关键指标上并没有太多优势。 更麻烦的是原材料成本上涨给铃木的电动化计划蒙上阴影,2025年一季度马鲁蒂铃木的净利润下降4.4%,原材料成本上升近20%,这让本就资金不算充裕的铃木更难在电动化上大手笔投入。 如今的铃木,早已不是那个依赖中国市场的车企了。除了印度这个核心阵地,它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也布下了棋子。 在巴基斯坦,巴基铃木公司每年能生产超过15万辆汽车和轻型商用车,旗下Alto、Swift等车型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还顺带卖着四万多辆摩托车。在非洲市场,铃木通过与丰田通商的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力,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算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从财务数据看,铃木的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绝对不算差。2025财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1397.8亿日元,运营利润142.1亿日元,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全年收入仍达到38.446亿美元,同比增长3.68%。 马鲁蒂铃木还在不断扩大产能,计划到2031年将年产能翻番至400万辆,在古吉拉特邦的第二家工厂就要投入3500亿卢比。这种扩张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它在印度市场的稳定表现。 不过铃木的隐忧也很明显,过度依赖印度市场让它面临不小的风险,一旦当地消费疲软或者政策变动,对公司业绩的打击将是致命的。马鲁蒂铃木董事会主席就预测,2026财年印度乘用车增长率可能只有1%到2%。 而且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铃木的小型车基因反而成了负担,能不能在转型中跟上节奏,将决定这家老牌车企未来的命运。 总的来说,离开中国市场的铃木虽然失去了一块大蛋糕,但凭借在印度市场的深耕和新兴市场的布局,总算稳住了阵脚。它用实际表现证明,不向中国市场低头也能活下来,但活得好不好、能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继续立足,还要看它在电动化转型上能不能真正发力。
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铃木修说:“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
桃花林里诗
2025-09-20 20:59:3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