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者郭正亮解读《毛泽东选集》:毛主席太厉害了!当年的判断几乎跟如今历史的走向一致… 近日郭正亮在做节目时,解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了,该卷的内容主要是聚焦1945到1949年这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期,毛主席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写法,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得既清晰又深刻。 郭正亮在节目中解读道:抗战刚结束时,蒋介石其实挺得意,觉得自己是“正统”,美国也支持他,想一口气把共产党“收编”或消灭。但毛主席当时却看得很远,知道和平只是暂时的。虽说国共双方当时开启了重庆谈判,表面是和谈,但实际却是在做政治博弈,而且毛主席敢去重庆谈判,本身就是一种胆识的展示。 郭正亮强调,这不是简单的“握手言和”,而是一场舆论战、民心战。共产党通过谈判赢得了道义高地,让全国人民看到谁真想和平,谁只想打仗。 接着,他讲到内战爆发后,国共两军的实力对比:国民党有美军援助,飞机大炮坦克啥都有,兵力也多;共产党呢?小米加步枪,靠的是组织力和群众基础。 郭正亮在节目中还特别提到了,毛主席在文章写到的“农村包围城市”其实是一个伟大战略,并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操作——共产党深入农村搞土改,让农民分到土地,老百姓自然就站你这边了。士兵也是农民出身,一听“为你家分地”,打仗就拼命。反观国民党,腐败透顶,军官吃空饷、抢物资,士兵饿着肚子打仗,哪有战斗力? 郭正亮随后还重点分析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尤其是淮海战役,国民党投入80万大军,结果被60万解放军打得片甲不留。 郭正亮笑着说:“这哪是打仗?简直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他引用陈毅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几百万民工推着粮食、弹药上前线,这种动员能力,国民党根本想不到,更做不到。 他还提到一个关键转折:1948年底到1949年初,国民党内部已经崩了。傅作义守北平,最后选择和平投降,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人心散了。 郭正亮认为政权的崩溃,往往不是军事失败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失去民心那天就开始了。共产党能赢,不光是因为会打仗,更是因为会“治心”。 他在最后还总结道:从1945到1949,短短四年,天翻地覆。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战略、组织、民心、时机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毛主席在《毛选》第四卷里的文章,比如《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都不是空话,而是对每一个阶段的精准判断和行动指南。 郭正亮这段对《毛选》的解读提醒我们,像《毛选》这种伟大著作可以常读常新,在读这些文章,别只当做简单的历史去看,更要学习文章中那种“在逆境中看清方向,在混乱中抓住重点”的思维能力。
陈毅对华野的威慑力:人虽在中野,一纸电报吓得陈参座发报道歉“七月二十五日凌晨两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