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活人被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实则不然,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比如吃贡品、破坏地宫摆设,甚至尝试挖洞逃生。 1464 年,明朝皇宫内,病重的明英宗朱祁镇留下最后一道遗诏:“用人殉葬,吾不忍也”。 这短短九个字,算是终结了明朝皇室延续近百年的活人殉葬陋习。 要讲清殉葬的由来,得回到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信奉巫术,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所以需要足够“家当”。 正是这种原始的认知,催生了最早的殉葬现象。 河南仰韶遗址的墓葬里,死者身边摆着陶罐、石斧,甚至还有猪骨。 这种朴素的“事死如事生”观念,在商朝彻底变了味。 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里,考古学家挖出十六具殉人骸骨,有奴隶、侍从,甚至还有战俘。 侯家庄大墓更是夸张,陪葬者超过一千六百人,既有奴隶、战俘,甚至还有贵族。 彼时的人殉,早就不是带着家当那么简单,而是奴隶主彰显权势、贵族攀比排场的工具。 《礼记》里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在他们眼里,活人是死者的“奴仆”,连死亡都要继续伺候主子。 到了周朝,“殉葬”成了明文规定的“礼制”。 《周礼》写得清楚:“天子死,殉葬者数百,诸侯死,殉葬者数十,大夫死,殉葬者数人。” 很明显,当时的殉葬已经按等级进行划分。 墨子在《节葬》里痛斥:“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 可诸侯们哪里听得进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突发奇想:“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既显威仪,又不损人命。” 于是,八千陶兵陶马列阵秦陵,陶俑的发式、甲胄甚至表情都各不相同,活脱脱一支“地下军团”。 最新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内仍有嫔妃和工匠的骸骨。 其中一具年轻工匠的遗骸,右手小指骨折后已愈合,专家推测,他死前曾拼命刨土试图逃生,却终究没能逃出生天。 汉高祖刘邦倒是真废了活人殉葬,《史记》里说他临终前下令“免殉”,此后百余年确实消停。 可到了东汉,宦官专权,“事死如生”的旧俗又死灰复燃。 《后汉书》记载,中山简王刘焉死后,陪葬的“倡优”、“奴婢”足有上百人。 这些人大多是家生子,世代为奴,连“殉葬”都是“命中注定”。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明朝的“殉葬复兴”。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后,觉得“子孙守业不易,需用活人殉葬镇场子”。 于是他死时,拉了四十六个妃嫔、十多个宫女陪葬,连刚入宫的小才人都不放过。 儿子明仁宗更“省事”,死后只让五个宠妃殉葬,美其名曰“从简”。 殉葬的方式五花八门,却个个残酷至极。 相对 “体面” 的是赐白绫上吊、给毒酒鸩杀。 但明朝太监们却发明了更残忍的手段。 为了让妃嫔死后容颜不腐,他们会拿刀划开头皮,往里灌水银。 在河南禹州的明代的藩王墓朱栋墓,考古现场让人窒息。 六具年轻女骸骨蜷缩在角落,其中一具的头骨有明显撞击痕迹,指甲缝里全是木屑。 证明了,她生前在绝望中撞墙,又用指甲抠挖棺木。 另一具的肋骨断裂,身边有玉簪碎片,那是她用发簪凿墙求生的证据。 墓室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抓痕深达寸许。 这些遗迹,都在诉说着殉葬者最后的绝望与挣扎。 好在总有人站出来反抗。 春秋战国时,墨子骂殉葬“是犹以刃决溺”,孔子见草扎的“俑人”都摇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秦献公更在公元前384年颁布“止从死”法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国家力量废止人殉。 可旧俗难改,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临死前,还哭着要拉情夫魏丑夫殉葬,最后还是大臣们联名上书,才拦了下来。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早年做过俘虏,见过民间疾苦,深知“人命比金贵”。 1464年,他在病榻上对太子说:“我死之后,别让那些没生过孩子的女人殉葬,她们活着,还能嫁人生子,死了,不过是副棺材板。” 这道遗诏终结了明朝百年的“活殉”传统,史书记载:“自英宗后,明代诸帝皆不殉葬。” 不过,民间殉葬并未就此绝迹。 可清朝入关后,又捡起了满族“夫死妻殉”的旧俗。 《清史稿》里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和努尔哈赤同棺而葬时,她才三十七岁。 1673年,康熙帝下诏“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这道圣旨终结了“制度性殉葬”,却挡不住民间的“殉节”风气。 民间一直还有寡妇“自愿”殉夫的事件,一直到民国才彻底消失。 从商朝上千人的殉葬坑,到康熙年间的一纸禁令,殉葬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 1464年的那道遗诏,不仅是一块“止殉”的里程碑,更是一面镜子。 照见了人性的黑暗,也照见了文明的光芒。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老祖宗的殉葬制度,是什么时候才彻底废止的?)
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活人被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实则不然,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能
炎左吖吖
2025-09-20 11:47:44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