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毅力了!”重庆,一女子下班闲得慌,为了打发时间,她不刷手机,不看电视,竟然

糖豆秘境 2025-09-20 10:40:55

“太有毅力了!”重庆,一女子下班闲得慌,为了打发时间,她不刷手机,不看电视,竟然干了一件轰动全网的大事,她耗时16年用830万针,绣了一幅22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她从小少妇熬成了老阿姨。就这幅刺绣应该老值钱了吧。卖掉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了! 你能想象吗?有人用 16 年时间,只做一件事 —— 重庆有位阿姨,没把下班时间耗在刷手机、看电视上,反倒守着绣架,从三十多岁的少妇绣到 54 岁,用 830 万针绣出了一幅 22 米长的《清明上河图》。 这事在网上一传开,评论区立马分成两派,有人说 “这毅力能卖钱,绣品说不定能换财富自由”,也有人说 “机器绣多快,花 16 年手工绣,纯属白费功夫”。 阿姨老家在安徽阜阳,2009 年 9 月就动了绣《清明上河图》的念头。 2010 年搬到重庆后,她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砸进了刺绣里:晚上吃完饭,别人散步聊天,她坐下来穿针引线。 周末休息,别人出门游玩,她还是守着一筐绣线、一块布。 就这么一针接一针,从春天的花开等到冬天的雪落,直到 2025 年 9 月 17 日,这幅耗了 16 年的作品才算真正收针。 刚开始绣的时候,阿姨没少遇难题。 22 米的绣品,普通绣布太薄,绣着绣着就卷边变形;绣线颜色也不够全,画里人物的青布衫、树木的深浅绿都还原不了。 她跑遍了重庆的布料市场、手工店,问了一家又一家,最后只能联系厂家定制专用的厚绣布,还特意配了近百种颜色的绣线。 更麻烦的是,她一开始针法不熟,经常把人物的衣褶绣歪,错一点就得全部拆了重绣。 长时间低头绣下来,颈椎疼得连脖子都不敢转,但她从没松过口说 “算了”,总说 “既然想做,就不能半途撂挑子”。 后来有收藏家听说了这幅绣品,专门找上门想高价买下,结果被阿姨一口回绝了。 她跟人说 “我绣这个不是为了赚钱,这 16 年的针脚里,藏着我每天的日升月落,多少钱都换不来”。 其实这样的人不止她一个,江苏有位老人,花 10 年时间捡易拉罐,一点点剪、拼、粘,做了个和真人差不多高的天安门模型。 当时也有人说他 “瞎折腾”,但老人笑说 “自己喜欢,日子就过得踏实”。 现在大家生活节奏快,很少有人能像阿姨这样,选个需要熬十几年的 “慢爱好”。 网上反对的声音不少,有人拿机械刺绣比,说 “机器一天能绣几十厘米,比手工绣得规整多了,花 16 年手工绣,又费时间又没技术含量”。 还有人说 “22 米的绣品往哪放?挂也没地方挂,藏也没地方藏,费这劲图啥”。 但也有人特别佩服阿姨,觉得 “16 年只干一件事,本身就是种成功”。 就像浙江那个花 5 年时间做一把传统木梳的手艺人,有人说他 “太慢了,跟不上趟”,他却认真说 “慢工才能出细活,少一道工序,就不是正经的老手艺了”。 手工刺绣和机械刺绣到底哪个更有意义,其实没个准答案 —— 机械刺绣快、便宜,能批量做。 但手工刺绣里有绣者的温度,每一针的轻重、走线的弧度都不一样,那是机器绣不出来的心意。 不管网上吵得多热闹,阿姨都没被这些声音带偏,只是安安静静绣完了自己想绣的画。 对她来说,这 16 年的针脚,或许比绣品本身更金贵。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放下眼前的轻松,把时间花在一件看不到即时回报的事上。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拒绝 “快速变现” 的诱惑,守住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重庆阿姨 16 年绣《清明上河图》,像一面镜子照出当下社会的心态。 有人觉得这是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在快节奏的今天,能沉下心花十几年做一件事,这份专注本身就是稀缺的 “精神财富”,也让更多人想起老手艺里藏着的匠心。 也有声音认为,这折射出部分人对 “价值” 的单一判断 —— 有人盯着绣品能卖多少钱,有人纠结手工不如机器高效。 其实这事更该让人思考:当社会都追求 “快变现”“短平快” 时,那些不计回报的坚持,或许正是平衡快节奏的一剂良药,让人们记得慢下来也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你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秋日生活打卡季#

0 阅读:87

评论列表

胡锡泥

胡锡泥

2
2025-09-20 18:33

中了哪一个挖坑十字绣的蛊

糖豆秘境

糖豆秘境

糖豆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