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一级上将曾下令死守台海,但为回安徽老家探亲祭祖,主动辞去一级上将终身职职位!

地缘历史 2025-09-20 09:44:34

台军一级上将曾下令死守台海,但为回安徽老家探亲祭祖,主动辞去一级上将终身职职位! 他叫罗本立,一个从安徽肥东走出去的孩子,后来成了台军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但你得知道,他最后的一纸辞呈,背后藏着多少年没说出口的乡愁和执念。   故事得从他年轻时候说起。   1947年,罗本立才二十出头,读完安徽学院法律系,突然决定“投笔从戎”。   他考进了成都的黄埔军校(第二十二期),那时候战火还没停,整个大时代像一口烧开的锅,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变成什么样。   他从一个基层军官一路干到师长、军长,再到三军大学校长、国防部副参谋总长,最后成了参谋总长,官拜一级上将,站上了台军的最高峰。   1995年,罗本立接任“参谋总长”,成为“国军”迁台以后首位非军种总司令出身的最高指挥官。   说句实话,他在台军内部的威望,那是真的高,不少人说他“治军严、为人正、讲话从不拐弯抹角”。   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实弹演习,美国航母都来了,岛内一度风声鹤唳。   罗本立当时一句话:“战备不松,阵地不退”,让不少兵心里有了底。   但你可能想不到,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却一直背着一个“软肋”:他离家太久了,久到连祖坟在哪儿都快记不清了。   从1948年离开安徽,到2005年,他整整57年没回过老家。   不是他不想,是根本回不去。台湾当时的法令规定,现役高级将领不得前往大陆。   哪怕是一级上将,也得按规矩办。   可2005年,他做了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辞去“总统府战略顾问”,放弃一级上将的终身职衔,只为能踏上那块他少年时离开的黄土地。   你没听错,他是主动辞的,就是为了能回家祭祖。   他是台湾地区第一个因为回乡而主动放弃终身军衔的一级上将。   这一纸辞呈一交,就再也没回头。   2006年清明节,他终于回到了长临河镇的老家罗村。   他带着全家人,站在祖坟前念了一篇祭文,内容后来被刻成了碑,立在了祖茔边。   他写:“总角从戎,从兹永诀;晨昏乏省,竹报鲜通。”   意思是他年轻时从军,从此与父母永别;这么多年,早晚问候都成了奢望,连一封信也难以寄出。   他年轻时随身带着一张父母的黑白照片,上头写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五十多年,他一直揣在胸前。别人问起,他就说:“这是我命里的债。”   后来好几年,只要清明节快到了,他就回去。给家族立碑、清坟、修路、捐学。   他去过六安一中、肥西中学、青阳山小学,掏钱不多说话,就一句:“我欠那片地太多了。”   他这一生,既有军人的荣耀,也有游子的遗憾。   他当过“战区最高指挥官”,也在家乡河边栽过树、挖过塘。   他在台北三军总医院过完最后几年,2018年走的时候,92岁。   没有大张旗鼓,也没人再提起他辞职那年的事。   但在安徽肥东,有条通往罗村的乡村路,是他当年捐钱修的,没人立碑,也没人挂牌。   可村里人都知道,那条路,是“那个当过大官的罗家人”铺的。   罗本立这一生,走得远,官做得大,可他最后还是绕回了那个老家。   他不声不响地告诉了后人一句话:人这辈子,走多远都得记得自己从哪儿来。

0 阅读:675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