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在首尔街头掀起的游行,把中国推到矛头之上,引来全球媒体的注意,人们打旗,喊口号,连气氛都透出一股怒火。 但这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韩国社会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情绪迸发。根据五月的一项全国调查,大概有三分之二的韩国人对中国没什么好感,其中年轻人更是占了大多数。 对比过去对日本的敌意,现在反而出现了微妙的转向,在不少青年眼中,日本渐渐能接受,而中国却成了新的假想敌。 造成这种反差其实并不难理解。韩国社会总喜欢和中国较劲,但一旦在实力上感到落差,就容易把失衡感转成敌意,“比不过就看不顺眼”。久而久之,年轻群体更倾向于把各种社会问题归咎于中国。 不过,也有学者跳出来提醒大家保持冷静,历史学者金兰都就曾直言,韩国和中国在古代渊源颇深,从血脉到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还指出,中国几乎没有特地关注韩国,反倒是韩国社会过度在意中国。 这番话一出,引来不少骂声,甚至有人指责他“背叛民族”,但他依旧坚持提醒,如果敌意无限放大,最终只会让韩国自己陷入消耗。 遗憾的是,公众舆论中冷静的声音往往显得薄弱,去年底的一场乌龙更加说明问题。当时社会上传出“有九十人被秘密囚禁”的传言,结果不少人立刻联想到“中国特工”,甚至有人说要把他们送去美军基地。 要追根溯源,还得提到过去的光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经济飞速成长,韩流文化风靡亚洲,一度在中国年轻人中掀起潮流。 那时的韩国,外向自信,带着明显的优越感。可自从“萨德”事件后,中韩关系急转直下,中国市场萎缩,让韩国不少产业受损。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产业和文化加速崛起,拉近甚至超越了韩国,最典型的例子是三星,曾稳居中国手机市场,如今却彻底败下阵来,这让韩国人的心理落差和失落感愈发明显。 这种氛围也被政客利用,反华话题在选举里成了争夺选票的工具,短期内拿到民意,长期却失去平衡的空间。 如果一步步把战略全押在美国一边,韩国独立的筹码只会越来越少。 韩国的存在感正逐渐淡化,金兰都所谓的“中国几乎没看到韩国”,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韩国越在意中国,中国却早已把重心放在全球格局。 这就导致韩国的心态更加复杂:曾经领先的角色,如今在市场、科技、国际影响力上都难以跟上,更年轻的一代于是将不满转成对中国的敌视。 要走出困局,唯一的路就是直面差距,把精力放在提升实力上,而不是天天在外部制造“假敌人”的幻觉。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文少卿:韩国反华狂热是政治精英的胜利,却是国家利益的失败 》 观察者网 《尹锡悦吹嘘:过去被中国无视,现在我们已是"全球中枢"》】
二战中法国迅速投降是不是正确决策?这么说吧,法国一战动员800万人,伤亡400
【3评论】【1点赞】
剑者仁心
运动员不反思跑步技术,却去埋怨比自己跑的快的人,这不符合体育精神,更不符合发展规律,韩人更应该反躬自省、虚心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