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认定工伤”倒逼安全意识?这件事得好好聊聊 提到安全生产,不少人会想:要是能让职工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动重视安全,是不是就能减少事故?最近有个说法挺受关注——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出事故算工伤,没严格执行就不算,有人觉得这样能让职工自己提高安全意识。但这事真的可行吗?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好好探讨下。 一、先看法律:这样的规定是否站得住脚? 判断工伤的核心依据是《工伤保险条例》,里面明确了工伤认定的关键是“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伤,只要不是职工故意犯罪、醉酒吸毒、自残自杀等特殊情况,大多能认定为工伤。换句话说,工伤认定和职工是否严格执行安全规程没有直接挂钩,这是法律明确的底线。 要是把“是否严格执行规程”作为工伤认定的前提,本质上是突破了现有法律框架。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规则,既不能真正落地,也无法给职工提供可靠的保障,从根上就站不住脚。 二、再谈责任:安全责任该由谁来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早就明确,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这意味着企业要做的不只是制定安全规程,更要提供合格的防护设备、开展有效的安全培训、定期排查安全隐患,确保职工能在安全的环境里工作。 要是用“不认定工伤”来约束职工,其实是把本该由企业承担的安全责任,转移到了职工身上。比如职工没按规程操作,可能是因为企业培训不到位,也可能是设备存在隐患,这时让职工承担“不认定工伤”的后果,显然不合理,也违背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初衷。 三、最后想效果:这样做真能提升安全意识吗? 假设真的实行这样的规定,可能会出现反效果。职工要是担心自己万一操作有疏漏,出了事故得不到保障,很可能会在事故发生后选择隐瞒,而不是第一时间上报。这样一来,企业看不到真实的事故情况,无法及时排查隐患,反而会让后续的生产更危险。 而且,安全意识的提升靠的是“正向引导”,不是“反向威胁”。比如企业可以设置合规操作奖励,鼓励职工排查安全隐患,让职工真正明白“安全是为了自己”;再比如定期组织案例分享,让职工直观感受到事故的危害,这样的方式远比“不认定工伤”更有效,也更能让职工从心底重视安全。 其实,安全生产从来不是职工一个人的事,而是企业和职工共同的责任。想要提升安全意识,关键是建立“企业尽责、职工参与”的良性机制,而不是用牺牲职工权益的方式“倒逼”。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要是有相关的安全管理经验或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也别忘了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实用的安全知识。工伤判定标准 工伤规定 工伤新规 工伤新定义 工伤新标准 工伤认定误区 工伤误区
用“不认定工伤”倒逼安全意识?这件事得好好聊聊 提到安全生产,不少人会想:要
雪巧的职场
2025-09-17 08:22: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