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俄乌冲突不是 “拯救” 了中国高端机床产业,却是把这个困在死循环里的行业,猛地拽出了关键一步。 2021 年那会,中国高端机床市场的情况有多憋屈,行业数据一摆就清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当时发布的报告里写着,这一年国内高端机床市场 92% 的份额都被进口品牌霸占着,国产品牌拼尽全力也只占了不到 5% 的地盘。 尤其是五轴联动这种能加工复杂零件的高端机型,国产化率更是低到只有 6%。也就是说,国内不管是造飞机发动机的,还是做汽车精密部件的企业,想用到靠谱的高端机床,基本都得看国外厂商的脸色。 那时候的死循环有多难破?下游企业不敢用国产是一方面。比如某航空制造企业,之前试过采购一台国产五轴机床,结果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总差一点,合格率连 90% 都不到,最后没办法还是得换回日本发那科的设备。 反观进口机床,不仅精度稳定,售后响应也快,就是价格贵得离谱,一台五轴机床要上千万,后续维修一次光服务费就几十万,还得等国外工程师飞过来,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 上游的国产机床企业也难。研发高端机床不是砸钱就行,主轴、数控系统这些核心部件,之前 90% 都得从德国、日本进口,人家不仅卖得贵,还会卡技术参数,比如高端数控系统的响应速度,给中国的版本就比给欧美企业的慢 15%。 企业想自己攻关吧,投入大、周期长,好几年见不到回报,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扛不住。这边没订单没资金,就没法升级技术;技术跟不上,下游企业更不敢买,慢慢就陷进了 “不敢用 — 没订单 — 难研发 — 更不敢用” 的死循环里。 俄乌冲突爆发后,情况慢慢变了。不是说冲突直接给中国机床企业送了订单,而是它打乱了原来的全球供应链。欧洲的机床厂商比如德国西门子、意大利菲迪亚,因为能源价格暴涨,工厂减产甚至停工,原本承诺 3 个月交货的机床,拖到半年都发不出来。 更麻烦的是,有些欧美企业怕被牵扯进对俄制裁,干脆对中国企业收紧了供货,哪怕是之前长期合作的客户,也得排队等配额。 这下下游企业慌了,生产线不能停啊,没办法只能转头找国产机床试试。某汽车零部件厂商 2022 年就遇到这情况,原来一直用德国德玛吉的机床,冲突后断供了,只能紧急采购沈阳机床的五轴设备。 一开始厂里师傅都担心,怕加工出来的变速箱齿轮精度不够,结果试生产下来,合格率居然达到了 98%,比之前用进口机床还高了 3 个百分点,而且维修的时候,国产厂商当天就能派工程师上门,比等国外工程师方便多了。 订单来了,国产机床企业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科德数控 2022 年的高端机床订单量同比涨了 60%,拿到钱后他们立马把资金投进了数控系统攻关,原来国产数控系统的运算速度比进口慢,经过大半年钻研,现在响应速度已经能跟德国海德汉的高端系统持平。 沈阳机床也没闲着,他们联合哈工大攻关主轴技术,原来国产主轴的使用寿命只有 5000 小时,现在提升到了 1.2 万小时,跟日本 NSK 的差距缩小了一半。 工信部也抓住了这个机会,2022 年下半年推出 “高端数控机床创新工程”,不仅给企业拨了专项研发资金,还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搞联合攻关。 比如主轴里的陶瓷轴承,之前一直依赖进口,现在在专项支持下,山东某轴承企业已经能自主生产,成本比进口低 40%,性能还不差。 到了 2023 年,行业里的变化就更明显了。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这一年国产高端机床的市场占比已经涨到了 15%,五轴联动机型的国产化率也突破了 12%。 更让人惊喜的是,国产高端机床还开始往外走,2023 年出口额同比涨了 25%,东南亚的汽车工厂、中东的石油设备企业都来采购,甚至欧洲一些中小企业也开始下单,因为国产机床性价比高,还能提供定制化服务,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其实说到底,俄乌冲突只是个催化剂。它没凭空造出技术,也没直接给产业输血,只是把之前的供应链风险摆到了台面上,逼着下游企业放下对进口的依赖,也给了国产机床企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要是没有国内企业这么多年在技术上的积累,没有工信部这些年的政策铺垫,就算有冲突,也抓不住这个机会。 现在的中国高端机床产业,才算真正走出了之前的死循环。下游企业愿意用了,上游企业有资金研发了,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也在加速。但这只是关键一步,不是终点。 比如高端数控系统的高端功能,国产还没完全突破;主轴的高速性能,跟顶尖进口产品还有差距。不过至少现在,这个行业不用再原地打转了,朝着自主可控的方向走,总比之前被卡脖子强得多。
林毅夫认为,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国,中国
【182评论】【261点赞】